再看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公孫醜在這裏提到的伯夷和伊尹也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符號意義的名人。伯夷是河北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這個孤竹國就在今天的河北省盧龍縣一帶。孤竹國君要選定繼承人,覺得小兒子叔齊比較順眼,就發下話來,說將來讓叔齊接班。等孤竹國君死了,叔齊一琢磨:“我怎麽能接班呢,這不合規矩啊!”他說什麽也不幹,非要把位子讓給哥哥伯夷。伯夷連連擺手:“好兄弟,這怎麽行,咱們得聽老爸的遺囑啊!”叔齊說:“哥,你別跟我爭了,按規矩得你來接班!”伯夷說:“不對,按遺囑得你接班!”叔齊說:“咱們得按規矩!”伯夷說:“咱們得按遺囑!”

這兄弟倆真是一個比一個高風亮節,最後,伯夷實在爭不過弟弟了,怎麽辦?

——這種互相推讓的場面,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見得不少。一般來說,誰都明白那是假招子,嘴上謙讓得都跟聖人似的,心裏卻恨不得一把把權位搶過來。那伯夷怎麽辦呢?推讓一番,到“實在推辭不掉”的時候再“無可奈何”地接受嗎?沒有。伯夷一看實在拗不過弟弟,幹脆三十六計走為上,溜了。

伯夷這一溜,叔齊該怎麽辦呢?是面帶無奈而內心竊喜嗎?不是。叔齊一看,好哇哥哥,你夠狠,招呼也不打一聲就悄悄跑了,嘿嘿,就算你跑了,這君位我也不要,我也跑!就這樣,叔齊也離開了孤竹國,追他哥哥去了。

伯夷和叔齊這兩兄弟經過一番商議之後,踏上了前往陜西之路。

——孟子在後文裏還會再次提到這件事情,為此而大大地贊美周文王,認為正是周文王“善養老者”的政策使伯夷、叔齊這樣的人紛紛投奔,贏得了天下人的歸心。

走啊走,伯夷和叔齊終於到了周人的地盤了。哥兒倆正滿心喜悅地盤算著怎麽去混周人的綠卡呢,卻突然看見一支大軍遠遠地開了過來。嗯,這是怎麽回事?!

軍隊走近了,伯夷和叔齊看到那正是周人的軍隊向東開拔,隊伍裏的一輛車上還立著個死人牌位,真夠搞怪的!仔細一看,這牌位卻是周文王的。

伯夷和叔齊都是一驚:這是怎麽搞的,好容易到了陜西,英明領袖卻去世了?!

完了,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都沒指望了!

等再一打聽,原來這支軍隊是周文王的兒子去打商紂王的。大逆不道!大逆不道!伯夷和叔齊連忙攔住了周武王(這時候他還不叫周武王)的馬:“你小子不像話啊,老爸死了還沒安葬,就大動幹戈殺人放火去,這可大大有違孝道啊!而且,以臣子的身份去打君王,這也不仁啊!你們不能不講道理啊!”

“講道理?”周武王左右的武士一聽,心說,“只聽說秀才跟兵講道理,沒聽說兵跟秀才講道理的。”這些武士二話不說,拿起兵刃就要往老哥兒倆身上招呼。

伯夷、叔齊一看不好,醫保和社保還沒混著呢,這就遭遇血光之災了!兩人把眼一閉,暗想:“這也好,混不上醫保、社保,能混個安樂死也算不錯了!”

還好,姜太公正在旁邊,連忙制止了武士們的暴行,對大家說:“這兩位都是義人,不能殺,拉走就是了。”武士們拉開了伯夷、叔齊,大軍繼續上路。

很快,周人滅商,改朝換代,這可真把伯夷、叔齊氣得不輕。這哥兒倆很有氣節,說:“周朝的糧食我們不吃!”於是,跑到了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的首陽山上隱居起來。

在首陽山上,叔齊問哥哥:“咱們在這山上住,倒是合乎仁義,可肚子問題怎麽解決呢?”

伯夷說:“山上不是有這麽多野菜嗎,夠咱們吃的了,而且,這可都是無公害、純天然的食品啊。”

於是,老哥兒倆就窩在首陽山上靠無公害、純天然的食品過日子,沒多久就餓死了。據說,他們死前還作了一篇《山居筆記》:“上山采野菜,山居吃薇草。以暴易暴可不好。古代盛世沒有了,我們在亂世沒地方跑。倒黴啊倒黴,我們只有死路一條。”(登彼岐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如果這篇《山居筆記》並非後人的附會,那麽,伯夷和叔齊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學命題:以暴易暴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不去以暴易暴,又該怎麽做呢?當時他們還不可能知道耶穌的主張:“有人打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也伸過去給他打;有人搶你的外衣,你就連內衣也一起給他。”在這個問題上,伯夷和叔齊並沒有給我們什麽明確的答案,但他們以自己的言行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高標準的典範,並且影響極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