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托孤(第2/3頁)

石堅又說:“而且北方番子善於馬上作戰,北方土地遼闊,天氣嚴寒,並不適合我朝士兵作戰。”

下邊的話他都不好意思說。宋朝為了防止武人掌權,重用文人,地方武官常常輪流置換,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這樣一來的確沒有後唐那種藩鎮割據、軍閥混亂的局面,可軍力低弱。雖然也養著一百多萬的士兵,可全是冗兵,沒有多大用途,反而每年讓宋朝增加了沉重的負擔。當然,這是牽扯到體制的問題,並不是他現在這種年齡和身份所能指責的。

他說:“但是並不是沒有辦法,現在臣正在利用格物學制造一種東西,如果這種東西成功了,不要說遼國鐵騎略勝過我天朝,就是勝過數倍,也沒有用。”

他說這話可沒有誇張,後來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只有幾千人,清政府出動了三萬最勇猛的滿蒙鐵騎,還是讓洋毛子打得大敗。洋毛子連一個死亡的士兵都沒有。相對前世已經出現的那種尖端的槍支,石堅是望洋興嘆,可對於老毛子那種還比較原始的槍械,他還是有辦法制出的。

“哦,”真宗兩眼發亮,就是劉娥和趙禎也聽了都忘記了真宗就要瀕臨死亡,望著石堅。

“不過這種東西時間還要很長才能研發出來。”

造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鑄造到冶煉、火藥,還要精密的車床。

石堅說到這裏,又轉向劉娥說:“還有微臣還有一件事請陛下和皇後思量。”

“說吧,孩子。”劉娥也喜歡這少年。剛才石堅痛哭,都把她心哭軟掉了。

石堅說:“有些人老了,脾氣也壞,但不能不看到他的功績,可以讓他有一個好的歸宿,朝中現在不是很好。”

真宗聽到石堅最後一句,一愣,他望著劉娥,這一年多來政事基本上是劉娥在處理,他不是很清楚。

劉娥沉吟起來,她知道石堅這話間的意思指的無疑就是寇準李迪。

她說道:“有些時候好東西未必有好用場。比如美玉用於器飾溫潤有嘉,可用於刀劍,卻易碎。現在陛下龍體欠安,朝中還是以安定為主。”

石堅聽出她的話音,此時把寇準李迪放回來,示必就會掀起後黨帝黨之爭,雖然無論那一黨最終目的是為了國家好,可這種紛爭卻會動搖國家根本。雖然現在朝中正氣不在,可只要不太偏離它的軌道,反而比這種紛爭更好。還有兩個原因,劉娥是不想承認的。她也不想放棄權利,而寇準可是一個膽大的主,什麽事都敢幹的。萬一來一個逼駕,也等於宣布她的政治生涯終結,另外她也對寇準三番五次阻攔她耿耿於懷。

石堅說:“南方炎熱,可在其他三京閑賦,同時也可鎮壓一批宵小。”

他說的其他三京就是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

這也是石堅說的,要是其他大臣說這樣的話,劉娥恐怕早翻了臉。劉娥知道這少年赤膽忠心,居然不生氣,只是似笑非笑地看著他,說:“哀家可以破例答應你,但一會陛下有所旨意,你可千萬不要再回絕了。”

這少年什麽都好,可性兒淡了,視功名如浮土,說不幹就不幹,就用他自己發明的新名詞炒魷魚來比喻,竟然連官家的魷魚也炒。

石堅苦笑,他知道這次進京有可能會再次被任命,可現在趟朝廷這趟混水,還真不是進入時候,但沒有辦法,為了老寇以後不要連屍體運回來的路費也沒有,他只有答道:“微臣遵命。不過還最好等微臣守孝期滿才進入朝廷。”

真宗聽了他終於肯答應幫朝廷做事,十分高興,說:“這個沒關系,但這次回去守孝可不能再用一個白衣的身份。”

“臣遵旨。”

真宗又對太監說:“叫他們進來吧,朕有旨要宣。”

太監知道他所指的是這些還站在宮殿外面的大臣,於是把他們喊進來。

真宗當著眾臣的面說:“石堅接旨。”

石堅跪下,說:“臣遵旨。”

“加石堅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知中書侍郎。”

眾大臣聽了絲絲倒吸了口冷氣,這些官職無不是二品,甚至從一品的官職。石堅才多大。他們全看著這少年是如何應對,在他們心目中石堅一定會拒絕。

可是沒有想到石堅卻答道:“微臣遵旨。”

他這樣做為寇準也是真,可為自己也是真。自己再次進入朝堂後,還不知道丁謂什麽時候垮台,手中沒有實權是不行的。

真宗說:“禎兒,石侍郎,你們過來。”

石堅和趙禎對望了一眼,走到真宗的身前。真宗將他們的手拉在一起,說:“朕眼看不行了。”

石堅和趙禎都連忙打斷他的話:“陛下,你現在精神好轉了,很快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