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天災實人禍(第2/3頁)

老者猶豫了下,才接過瓷碗,眼淚撲簌簌的滴了下來。

“幾位……真是活菩薩啊。”老者哽咽道。

李滄海嘆了口氣,說道:“老丈,你之前說莊稼收成不夠交租,這又是怎麽回事?”

李滄海有些不解,按照他所知,大唐百姓只要上繳賦稅即可,可未曾聽過還要交租。在他的印象中,這交租都是從地主鄉紳那承包土地之時,才會交租。

“唉……。”老者長長的嘆了口氣。說道:“我們這裏的田地,都被縣令勾結鄉紳給騙了去。本屬於我們的田地,而今都成了鄉紳所有。”

李滄海眉頭頓時皺了起來。

大唐的土地制度。實行的是均田制。

意思就是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國家向農民授田。

唐朝授田是按戶口所授,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越多。

不過,授田是有年限的。

男性農民百姓自成丁伊始,從國家分到土地,到六十歲則必須把土地還給國家,其使用權限為四十二年。

但用來耕種的田地,也分為兩類。

一類是可以繼承的。叫做‘永業田’,另一類不能不繼承的,叫做‘口分田’。

兩類的區別就在於,‘永業田’是不被國家收走,‘口分田’則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

大唐前期,耕地只可以出租,是不允許買賣和抵押的。

但自天寶年間起始,大唐的土地制度,就由均田制。變成了租庸制。

買賣和抵押,也都變得合法。

由此,則出現大量的土地違法案件。

一些不良鄉紳,則會勾結官府。對百姓許以重金收購,待拿到田地契約之後,則更改收購賬目。

如此一來。百姓賣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卻只拿到寥寥無幾的錢財。

為了生存。百姓只得再從鄉紳手中租借土地。

然而,鄉紳租借土地。自然不會便宜。

老百姓不僅要上交賦稅,還要給鄉紳上交租金。

這就使得原本就生活拮據的百姓,變得更加貧窮。

這老者所在的桑山縣便是如此。

絕大部分的土地,都被鄉紳與官府相互勾結,致使土地全部落到了鄉紳手中。

沉重的賦稅,加上無良鄉紳漫天要價的租金,壓得百姓苦不堪言。

聽完老者說完,李滄海才逐漸明白,為何這裏的蝗災會如此嚴重。

原因皆是由三年前而起。

三年前,這裏蝗災並不嚴重。

不過,那年朝廷對南詔用兵,增重了賦稅。

不僅如此,鄉紳的租金也隨之上調。

百姓們交不起租金,只得用糧食抵賬。

如此一來,百姓們就沒有了食物。

為了生活,百姓們開始捕食鳥雀,青蛙等蝗蟲天敵。

時間一久,此處的生態鏈便遭到了嚴重破壞,蝗蟲沒有了天敵,便開始泛濫成災。

李滄海將自己所想對眾人說了一遍,起初眾人也無法理解生態鏈的概念,李滄海耐著性子給眾人解釋了一番,眾人才恍然大悟。

“滄海,你說的這個‘生態鏈’,不就是陰陽五行嗎?五行之間相互制衡,才能保持陰陽不變。”狄晴歪著腦袋說道。

李滄海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正是如此。蝗蟲之所以會泛濫成災,便是失去了制衡之物。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這些都非常重要。”

“如你所說,這蝗災並非無法可解了?”李倓摸著下巴,沉吟著說道。

“據我所知,蝗蟲乃是幹旱之時,才會出現。正所謂‘旱極而蝗’,越是幹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就越發有益。若想解決蝗災,則必須從環境著手。”李滄海站起身來,他走到屋檐下,伸手接了下從屋檐上落下的雨水,說道:“首先,就是要改變這幹旱的環境,僅僅靠雨水是遠遠不夠的。”

李滄海沉思了片刻,對那老者問道:“老丈,不知這附近可有河流?”

老者早已被李滄海說的雲裏霧裏,他無法理解李滄海所說的‘生態鏈’,也不懂狄晴說的陰陽五行,但他聽明白了李倓問的那句話的意思,就是這蝗災是有可能解決的!

“有,有,有!”老者抱著瓷碗,忙說了三個‘有’,他說道:“山桑縣內有一條渦河,是淮水分支,從未旱過。只是,渦河距離此處,尚有數十裏遠。”

“滄海,你不會打算從渦河引水至此吧?”狄晴狐疑地看著他,問道。

李鈺也跟著問道:“先生,難道就沒有可以立竿見影,立即除去蝗災的方法?”

李滄海閉上眼睛,仔細地在腦海中搜尋著相關方法。

前世之中,他確實讀到過相關書籍,不過那時也只是窮極無聊,才隨便翻看的一些,並沒有太過在意。

不過,在融合了這具身體的靈智之後,他的記憶變得更加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