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貪墨 稅監 濟寧

濟寧號稱是山東最富之地,濟寧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方最重要的樞紐,大批的船只都要在這裏集散貨物,在工商業還沒有這麽興盛的時候,濟寧府就靠著漕運和私鹽,富裕無比,人稱是江北蘇杭。

到了現在,因為北三省的棉花要運往南方,棉花這種貨物體積大重量輕,如果走陸運的話,成本高的嚇人,海運來說,船主們都不願意運送棉花這種沒有利潤較低的貨物,所以運河的航運就是最佳的選擇了。

每到棉花收獲的季節,大批的船只航行於河上,破天荒的竟然是出現了堵塞的情況,棉花的價錢提高,在江南很多的紡織工場都是承受不住,這些工廠主不少是經營不下去,只能是把自己的工場賣給更大的商家。

也有些聰明的,帶著銀錢北上,他們畢竟是開設工場的世間要早於北方,多了些經驗和思路,在競爭上面也是有優勢的,在那裏開設紡織工場,也還能有些錢賺,取得原材料最方便,進出貨物也是便利無比的濟寧府就成了首選之地。

北三省的棉花價格開始上漲的時候,濟寧幾乎是用更快的速度變得繁華起來,各種工場紛紛的開設,棉花運到濟寧的河港碼頭之後,在從前是補充給養,稍作停頓,現在則是直接的售賣出去一部分,然後空出艙位來裝運棉布和各種棉紡制品,運送到江南銷售。

這件事情上,最占便宜的還是濟寧的河道衙門還有知州衙門,濟寧在明朝立國的時候是濟寧府,後來列為州。這些年除去幾次大亂之外,濟寧的繁榮竟然是沒有停頓,積攢了一百多年,這種程度很是驚人。

加上工商大興,棉花暴漲,濟寧州的規模愈發的擴大起來,原本城墻周圍的幾個鄉鎮村落都是連成一片,大批的工場和商鋪倉庫星星點點的坐落其中,此時的濟寧府基本上看不到什麽閑人。你若是想賺錢做工,那麽大把的商鋪和工坊等著你去做,如果你想不務正業,浪蕩街頭,那官府也有辦法,打著聖人教化的名義,凡是在街頭流浪沒有職業的人,第一次鞭打十五鞭,第二次直接流放,當然這個流放就是換一種途徑去做工,而且還沒有工錢。

城內的父老現在都是不斷的請求知州衙門擴建城墻,把城外的那些工坊什麽的圈進來,而且還不用衙門討一分錢,眾人願意自己掏錢募工。

此時的濟寧知州可是天下間有數肥缺,已經是和揚州,蘇州知府,某些地方的鹽運使都是一個等級了,官員們上下鉆營也就是願意去擔任三年的知州,家中幾代都是富家翁了,而且還是大富翁。

因為你坐在這個位置上面,就算是不伸手撈錢,只要是拿那些應該到手的常例銀錢,三年知州坐下來,三十萬兩白銀是輕輕松松。

這樣的肥缺,這樣的富裕之地,自然也是稅監們的重點對象,在濟寧督稅,就算是收再多的銀子也不算是什麽本事,因為這裏本身就有個厚厚的底子在,所以自第一任的稅監來到這裏,就想的明白,我就是來撈錢的。

第一任的稅監撈的盆滿缽滿,嘴角流油,戀戀不舍的回到京師,原本只是居住在紫禁城通鋪的小太監,一下子在京師的好地方置辦了幾個大宅院,還盤下了不少的鋪面買賣,讓周圍的人看的眼紅。

目前的這第二任馬稅監來到之後,更是什麽面皮也是不要了,直接就是派手下傳下話來,若是不想被查稅,那就先每家繳納一千兩銀子上來。嘉靖十年的時候,一千兩銀子是一筆很大的款項,到了嘉靖二十一的時候,一千兩銀子的規模卻只能說是中等偏上,因為這些年海上的貿易興盛無比,日本本地的金銀礦開采出來的貴金屬,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美掠奪的財富,都是在大明的港口上喚作了各類特產,這些金屬流入大明,實際上帶來了一定的貨幣貶值,這也就是說一千兩銀子不如十年前的值錢了。

但是這一千兩的銀子的書目,除了濟寧城裏面的鹽商,糧商之外,其余的商戶都是這幾年才剛剛擴大了自己的規模,手中有了幾個錢,一千兩銀子還是很要命的,偏偏這錢不是收稅,若是收稅的話,還可以送個幾百兩銀子,讓稅監寬限一下,也就糊弄過去,上一任的稅監就是先獅子大開口收取高額的稅賦,然後各家送錢賄賂,這稅監也就是把那個高稅額不了了之。

不過第二任的稅監搜刮起來,根本不講什麽情面,直接就是放出話去,每家先交個一千兩銀子的落地錢,其余款項再行商議。

現在的京師宦官離開京城的時候,已經是沒有幹出些模樣來,不讓其他人小看的心思了,各個出京的時候,都是花了大筆的銀子才捐來的這個稅監,不盡快撈回本錢,繼續賺些錢財,實在是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