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邊塞大捷 疑忌

長城以北草原上,韃坦部的察汗率領三萬左右的兵馬開始五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犯邊,明軍在正德皇帝駕崩之後,就很少進行軍事冒險了,不管是嘉靖皇帝還是邊關的將領們都是采用保守的軍事政策。

保守的軍事政策用更加淺顯易懂的白話來解釋就是,不管是朝廷還是邊軍,都不會進攻,他們所做的都是守住自己的崗位,嚴密布防。

韃坦蒙古和瓦剌蒙古的活動範圍都是開始大大的增加,不過草原上面嚴酷的氣候和環境,活動範圍的增加並沒有什麽實際的作用,若是想要過的好些,還是要進入關內劫掠,九邊邊軍的消極防禦,說白了就是被動挨打,讓這些年的蒙古韃子的日子非常好過,不過最近五年來,就有些奇怪的跡象了。

如果嚴格計算面積話,蒙古韃子各個部落在草原上的活動範圍相當於大明領土的將近一大半的面積,當然都是草原和荒漠。在明初持續不斷的北伐,已經是摧毀了韃子在草原上的聚集地,現在的部落之間平日裏面都是分散遊牧,只有在大規模出動的時候,才由可汗的使者四處召集。

也就是說,部落和部落之間聯系其實頗為的不通暢,如果不是每年定期對明朝的劫掠,雙方都是生死不知。

察汗自己的金帳發出召集的時候,赫然發現在薊鎮和靠近原來的奴爾幹都司的草原上,許多部落憑空的消失了,大概一算的話,竟然是五六千人不知去向,草原上面的人力資源是珍貴的,損失這麽多的人丁實在是割肉一般的疼痛,原本準備的南下也是推遲了,全力的在草原上搜尋這些部落的蹤跡。

草原上的牧民和騎兵對於蹤跡的判斷十分的神奇,所以在一個百人左右的搜尋騎兵隊,被關外墾殖莊園的捕奴隊打死了四十多人,剩下的人都被抓走之後,終於是判斷清楚了這些失蹤的人到底是怎麽回事。

驚怒異常的察汗立刻是糾集了三萬多騎兵準備去奪回人口,而且這一次察汗通過一些山西的商人們知道,關外的墾殖莊園都是富饒無比的地方,那裏面有大量的人口,大量的金錢,而且還不是大明的理論上的領土,按照常規,明朝的軍隊根本不會理會。

這次的蒙古韃子們的行動是將近二百年來,蒙古的軍事行動第一次朝北而不是朝南,而且起因不是劫掠,是為了討還‘公道’。

這樣的不尋常不光是草原上,大同和薊鎮的邊將們都是受到了朝堂上的壓力,民間疾苦無論如何,海貿和奴隸莊園的建立,讓大明的財政不知不覺的寬裕了許多,而且控制京師商團的那些勛貴們,迫切的需要戰爭來擄掠人口。九邊在山西和河北的邊將們,也是迫切的需要一場戰爭來擄掠人口賣錢。

所以在察汗的大隊人馬集結之後的第三天,就被大同的邊軍追上,雙方開始有小規模的接觸戰鬥,薊鎮和宣化的馬隊合兵一處已經是在另一邊包抄了過來,在蒙古韃子騎兵的眼裏,九邊的邊軍戰鬥力雖然不弱,但是不善於久戰和追擊,明朝這些邊軍並沒有纏鬥的習慣,只要對手退走,邊軍也不會追擊。

此次不一樣,明軍好像是瘋了一樣在死纏爛打,就是不肯松口,察汗的行進開始變慢了起來。

大明的士兵中,九邊的士兵算是最為艱苦的一些人,在大明內陸的官兵如果遇到平亂之類的事情,還可以靠著搶掠種種事情貼補一下,但是九邊的士兵和這些蠻族作戰,對方基本上都是騎兵,而且都是窮的要死的部隊,那裏會有什麽東西被搶,拼命打仗而且還沒有好處可以拿,戰鬥的精氣神,自然就是差了許多。

但是這次開拔的時候,邊將們都是大方的許下了賞賜,而且非常的細致和明確,不管是抓一個人還是殺一個人都是五百文。

並不是說墾殖莊園不需要奴隸了,但是他們也需要一塊安定的草原用來當作自己的牧場,墾殖莊園的畜力的如果和關內一樣應用耕牛的話,已經是顯得有些奢侈,所以用馬來拉犁和從事各種工作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察汗的人馬在和大同的邊軍纏鬥了三天之後,薊鎮和宣化的邊軍趕到了戰場之上,察汗遭遇到夾擊之後,已經是感到這次恐怕不是以往的那種情形了,不過邊軍能遠程奔襲的顯然也不可能調動太多。

三萬韃子騎兵雖然是處於下風,但是卻沒有崩潰,只是且戰且退,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遼東的三千兵馬。

嘉靖十五年的秋天,明軍大破蒙古騎兵三萬,俘虜了將近兩萬多人,在此之後,韃坦蒙古基本上只能是作為地理上面的名詞出現了,松散的部落不是繼續朝著西面投奔瓦剌,就是在廣袤的草原上東躲西藏,因為遼東的捕奴隊伍就好像是牧民當年捕捉野馬一樣的到處捉拿散落的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