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8章 如此相似(第2/3頁)

“大人的意思莫非是要限制兩國貿易?”從內藤忠重躲躲閃閃的幾句話當中,劉靖總算明白了對方的真正意圖,“為了限制金銀礦藏的不斷流出,需要把交易額限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大人是這個意思嗎?”

“這麽總結雖然有些生硬,但是本質上是沒有錯的,可以看做是我們的本意。”既然已經說到了這裏,內藤忠重也不想隱瞞了,“專使,不瞞你說,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就有人要求對兩國貿易作出限制了,因為金銀流出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大漢建國之前,我們已經和貴國的商行建立了貿易聯系,那時候的貿易量已經很高,掠過那些不提,光是在大漢建國、我們兩國正式建交的這差不多八年裏面,金銀流出量的增長速度都十分驚人。在八年前,我們流出了金五百三十兩,銀兩千三百貫(貫是日本古代計算銀重量的常用單位,日制一貫,大約折合十六兩白銀),而去年一年,我們流出了金四千七百兩,銀接近兩萬一千貫,數字近乎於增加了十倍!至於銅,那就更加多了,八年間我們總共向貴國出口了超過一千五百萬斤!當然了,現在這個數字其實還在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如果再不去加以限制的話,恐怕再過十年,金銀的流出量就會讓我國難以承受了……”

“大人……若是要主動限制兩國貿易的話,恐怕……恐怕不太容易為我國朝廷所接受啊。”沉吟了片刻之後,劉靖頗有些為難地說。

其實在他的內心裏,是承認對方說的話是有道理的,這些年來他負責對日本的貿易,這位老中大人所說的問題,他自然是一直都心裏有數的,幕府對中國的進口量極大,能夠出口的商品遠遠填補不了進口所需,所以每年必然會有大量金銀貨幣流出。金銀是國家的財政命脈,站在幕府的立場上,想要對這樣不斷失血的貿易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管控倒也無可厚非。

然而他不是日本人,他是大漢的官員,他應該按照大漢的立場來看待問題。以大漢的角度,這種不平衡的貿易是極為有好處的,大漢現在百業待興,為了擴大生產,本身就需要金銀等貴金屬的填補來充實市場。同時現在國內也在進行幣制上的改革,當然會希望流入的金銀越多越好。

“我也知道我們的要求會讓貴國有些為難,但是我們的本意和苦衷相信貴國朝廷是能夠理解的。”內藤忠重知道對方接受起來不是那麽容易,所以依舊和顏悅色,“金銀的不斷流出,對我國不僅僅是減少礦藏那麽簡單的事情——金銀在我國也是當做貨幣使用的,不斷流出就會讓本國國內的錢幣變得緊俏,然後物價就會波動極大,也會讓商業變得蕭條,這種情況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需要扭轉和避免的。”

幕府的經濟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石高制度的基礎上的,可以說米價就是整個幕府存在的基石,金銀的不斷流出會造成米價波動劇烈,無疑也會影響到幕府的統治,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考慮,所以幕府才不顧中國可能的反對,強行開始推行他們的貿易平衡政策。

“那貴國到底打算要怎麽來控制貿易呢?”劉靖再問。“每年的金銀流出要是多少,貴國才能接受?”

“這個可以具體的談,只要能談出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就好了。”內藤忠重微微笑了笑,似乎是想要緩和氣氛,“不過,就我個人看來,每年的流出量要比去年低一些才好,以去年的那個流出量,長此以往我國也會感到吃不消的。”

“要比去年還少?”劉靖下意識地皺了皺眉頭,顯然是犯了難,“這個……也太少了,恐怕朝廷會難以接受啊。而且,如果控制了貿易量的話,貴國的進口恐怕也會受到阻礙,商業一時間也會受到劇烈的沖擊吧?”

“專使莫要理解錯了,限制金銀的流出並非是限制貿易,實際上我們倒是希望兩國的貿易更加能夠蓬勃發展。”內藤忠重搖了搖頭。

“大人這是何意?”劉靖又被他說迷糊了。

“金銀的大量流出,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兩國之間的貿易十分不平衡的問題,日本從中國進口的東西多,而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太少,這兩項之間有了巨大的差距以後,金銀的流出也就不可避免了。”內藤忠重微微擡高了聲音,以便讓對方能夠更加清晰地聽清楚,“所以,為了解決真正的問題,我們想要的是能夠讓兩國之間的貿易恢復一定的平衡狀態,出口不能小於入口太多。所以……如果貴國能夠擴大從我國的進口的話,實際上貴國的出口也不會受到損傷。”

“也就是說貴國其實也是希望我國加大從貴國的進口對吧?”劉靖想了想,將對方的意思完全理順了,“可是,我國是鼓勵貿易的,若是商人從貴國進口商品能夠在我國行銷的話,我們也不會限制,可是這麽多年來我國從貴國進口的數字還是很低,可見商人們賣不出去貴國的東西……貿易終歸是要自願的,總不能讓我們的商人強行買一些用不著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