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章 不講規矩

當然,官吏差役也不會坐視自家的財源全成為功名士人手中的好處,這裏面往往會有個談判拉鋸,那些被隱蔽起來的田地收成不能一家獨吞,要拿出來大家分潤,這麽多年下來,在山東各處,或者說在天下各處,早就形成了一套穩定平衡的體系。

“投獻”看著雙贏互利,實際上也有風險在,那些功名護身的豪強們往往會直接把投獻過來的田地據為己有,讓投獻的百姓農戶們從田地的主人變為田地的佃戶長工,這投獻過來的田地也就真正成為豪紳們的自家產業,能被約請來臨清的這些位,巧取豪奪的事情自己沒做過,祖輩也做過,不然哪裏能積攢出這麽大的家業。

把別人投獻的田產據為己有,可這些田地依舊是隱田,不在官府田冊之上,不向官府繳納賦稅,這些豪紳家中還有隱藏的人口,同樣不在官府清冊中,這些人口只是豪紳自家的奴仆,而不去承擔什麽徭役,也不必負擔人頭稅等等,這麽下來,朝廷官府只能向那些沒投獻,自己勤苦耕種的農戶和地主們征稅攤派。

繳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少了,可要繳納的稅額,要辦的差事沒變,甚至還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說,越來越沉重的負擔壓在越來越少的人身上,讓他們或者去投獻,或者破產破家,田地直接被人低價買走或者兼並,等這些田地到了有勢力的豪強手中,又是變成了隱田,惡性循環,周而復始。

有明以來,自太祖朱元璋到現在的天啟皇帝,開國時候清查天下田畝,然後一年比一年少,這田畝就擺在那裏,而且還會有開荒拓土,可在吏部和各地官府的田冊上,就是這麽一年年少了下來,張居正做一條鞭法,天下檢地,結果田畝又是變多,只是這變多沒幾年,又開始一年年變少,原來地方上的田地變少,衛所裏的軍田沒辦法變少,可從嘉靖年開始到現在,連衛所裏的軍田都越來越少了……這些從官府魚鱗冊上消失的田畝,自然都落入了這些豪強的私囊,不用繳納賦稅,不用負擔徭役,不斷的替豪強生財致富,朝廷的苛捐雜稅不斷加重,一次次天災人禍,大批的百姓農戶破產破家,而豪紳們借此兼並,實力財力愈發的膨脹。

在大明開國之初,地方上有農戶,有中小的地主士紳,還有豪強,但這二百余年來,農戶越來越少,中小地主越來越少,只剩下越來越膨脹的豪強巨紳,地方上田地工商,大部分的利益都被他們壟斷和侵占,大明官府就是這麽一直含糊著,他的官吏差役還在其中上下其手,發財分潤,大明朝廷官府甚至把這些豪紳們當成國家的骨幹支柱,依靠他們來統治地方,依靠他們來維持穩定。

趙進自然不會這麽做,趙進和夥伴們同樣知道,除非他們和大明一樣糊塗渾噩,不然只要想做什麽,肯定會侵害這些豪紳們的利益,任誰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財產被侵害,任誰也不願意看到財路被斷,反正他們都不願意,那也就沒有必要理睬他們的想法,只按照趙進和徐州的利益進行就好。

宴席已經安靜了一會,趙進和夥伴們還在慢條斯理的吃著,主業在工商貿易的豪紳們還算鎮定,其他人都是放下了酒盅和筷子,面色沉重的交換眼神,開始還有所顧忌,慢慢的開始有小聲交談,大家也顧不得彼此之間不是同盟,甚至還有勾心鬥角,眼下這個局面,必須要拿出個章程來,可讓大家覺得郁悶的是,在趙進的強勢面前,大家根本沒什麽反抗的余地。

想想那身穿鐵甲的整齊陣列,想想那數千鐵騎,再想想那需要十幾匹牛馬拖拽的大炮,還有這段時間來那些勝利,在這樣的力量面前,你是陽奉陰違,還是拔刀反抗,又或者拖延不辦,都會被碾壓的粉碎,可誰也不願意就這麽接受,這就是生生在身上割肉吸血。

大家已經習慣了巧取豪奪,習慣了不繳納皇糧國稅,習慣了這種土皇帝的日子,想想要守徐州一個年輕人的規矩,要把好不容易聚斂來的田產人丁送出去,誰也不願意,誰也不甘心,可大家想不出什麽法子,能執掌大家大族,學問才能都不算太差,自然也知道史上的種種典故計策,但絞盡腦汁,卻想不出眼前能用的。

就算沒什麽法子,就算沒什麽可說的,這個時候也一定要表態,不然的話,就會被當成默認,那就連大義名分都沒了,到時候更是麻煩。

“進爺,眼下大事在即,一切都是要求個穩妥,這檢地查丁,最容易激起民變,這可對進爺的大業有害,進爺這邊若是需要軍費兵源,大家自當竭力報效,我等算不上什麽巨富,可還是能報效一二,一定會鼎力相助。”一名老者起身說道,這人是濟南府商河縣人,上代是做到了某省巡撫的位置,侍郎致仕,這一代則是舉人出身,沒有出仕,在家主管家業,這人稱得上德高望重,隱約算是山東豪紳裏的代表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