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章 國難當前 政爭為先(第2/2頁)

內閣和六部都察院的當政大佬們當然不會辭官,這個出人意料的大敗讓局勢一下子兇險無比,現在辭官的話非但沒有什麽復起的機會,搞不好會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連詔獄天牢都不必熬,直接論罪處死都有可能,可眼下這個局面實在看不出有任何翻盤的可能,怎麽也脫不開這責任,畢竟太快了,說服大家出兵,言之確確必勝,這些大家還牢牢記在心裏,閹黨勢力仍在,現在已經開始反撲。

如今要絕境求生了,首先是把所有的罪責歸在王在晉身上,領兵大臣只身逃回,而其他各部兵馬都是潰散,為何你被俘還能這麽安然回返,肯定和賊軍有所勾結,這大敗若不是你這領軍大臣勾結外敵,恐怕也不會發生。

羅織罪名這個本事不光是奸臣閹黨才會,清流們用得同樣熟練,王在晉做過山東巡撫,那邊距離徐州很近,想必私下裏勾連,王在晉還做過河道總督,那邊距離徐州也很近,還有人說徐州賊之所以這般囂張,就是因為有一名清流從中謀劃,那清流姓王,王在晉也是姓王,這定然是包藏禍心,還有人說到王在晉經略遼東時候,曾和大學士孫承宗多有沖突,果然是心懷叵測,得虧孫大學士慧眼如炬。

說這些話的人已經忘記了就在十天前,他們還在為王在晉辯解,認為王在晉經驗豐富,孫閣老雖然英明果斷,但未免太急促了,可在這個時候,這等前後照應不上的細節沒有人在意,大家為求自保,要找個替罪羊,同樣的,孫承宗回到京師成為首輔也是不可逆轉的大勢,眼下要努力討好了。

葉向高和趙南星折騰這些的時候心驚膽戰,他們甚至沒辦法發動所有的黨人,敗了就是敗了,不光讓政敵們虎視眈眈,連自家人都心存懷疑,他們當然知道王在晉有沒有通敵,他們也清楚從頭到尾到底發生了什麽,在這個時候,最該發聲的都察院兩位名臣——楊漣和左光鬥都認為王在晉要為戰敗擔責,但不該是通敵,甚至還要求對閹黨寸步不讓,對這一類家中無錢偏風骨鐵硬的清流,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只能勸說他們保持默契不要出聲。

王在晉沒有自辯,他也沒可能自辯,直接就被看押起來,沒辦法和外人溝通交流,他帶來的趙進書信險些被人撕掉,當時王在晉厲聲喝止,才讓對方將這封信保管起來。

“亂賊求和,定然後繼乏力,此時,當重整兵馬痛擊,另號令河南、山東、南直各路兵馬合擊徐州,斷齊後路,此刻看著險,卻是反敗為勝的大好時機,京營兵馬、薊鎮兵馬、遼鎮兵馬三路合擊,定然可以挫敗賊軍……”很快就有人唱響了這個調子。

趙進主動要求議和的態度的確給朝中大臣們很多幻想,這也讓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有底氣,而且提出這決戰建議還有一個目的,如果閹黨不答應的話,對方真的逼過來,那責任可就不是東林這邊的了,甚至這個提議本身都是為了掀起爭論,扯皮爭論中,罪責就未必落在一方的頭上。

閹黨已經不像前段時間那麽低調了,這邊提出來,司禮監那邊很難批紅回復,這樣也好,到時候不是我們不去做,而是你內廷攔阻。

內閣首輔葉向高和吏部尚書趙南星算盤打的很好,卻沒想到這次沒有什麽司禮監和內閣,閹黨和清流的扯皮,天啟皇帝直接參與了朝會……經歷過三大案之後,東林氣勢大漲,在朝中開始有些說一不二的架勢,天啟皇帝要做什麽都是束手束腳,所以天啟用了有明一代的老法子,自己去“耽於享樂”,讓親信的太監們到前台和文臣互鬥,文人士子只罵閹黨專權,卻想不到在大明的體制下,若無天子撐腰默許,太監們根本就直不起腰來,扶起魏忠賢後,清流們漸漸被壓的喘不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