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誘之以利(第2/2頁)

今年徐州布已經在市場上站穩了,大家一直為松江布的供不應求發愁,現在有了替代,大家要和趙進確認,第二年能不能保證差不多的產量,如果能保證的話,自家能拿到多少,大宗出產還是要大宗分銷最合適方便,甚至有人勸趙進,說那些海上人無根無憑,說不準什麽時候遭了風浪就灰飛煙滅,不如咱們清江浦坐地的商人可靠,還說什麽大家打交道這麽久,進爺要多多關照大家才好。

“明年徐州布的出產只會多,不會少,品種會更多,會更好。”趙進的答復讓清江浦的商人們都瘋狂了,誰不知道大宗棉布貿易的豐厚利潤,徐州布和松江布相比,清江浦這邊算得上是近水樓台了,不光在運輸上有種種方便,拿貨的價錢還可以商量,能在裏面賺到多少好處很容易算得清。

徐州到底有什麽點石成金的法術,居然能產出這麽多的布,大家根據他的規模,怎麽算也算不出這個數目,可趙進承諾的事情沒有實現不了的,他既然這麽說了,徐州就肯定能做到,盡管距離出貨還有大半年的時間,可大家還是爭先恐後的敲定,不少家大業大的已經準備直接給出定金,或者請雲山行這邊開出條件。

不知道從那裏透出的口風,說在運鹽河上有所貢獻的人,在徐州布的份額上也有優先,這個話一說,大家對疏浚運鹽河的興致立刻高漲,海州港的意義,清江浦的商人們當然明白,也知道參與進去會發財,不過清江浦的興旺和漕運相關,大家對海貿這塊都有些抵觸,但既然和發財相關,也就沒有人顧得上了。

揚州府的鹽商們也都趕過來,他們除了運鹽河之外,還要談海州鹽場相關,無論趙進還是王兆靖、周學智,甚至是雲山行內那些老於世故的掌櫃等人,都沒想到鹽商們能開出這樣的條件,他們居然想把鹽場交給趙字營來管,這可是他們的命根子,居然想要交出來。

每年生產的食鹽都有定額,但每年鹽場都會超額生產,這就是私鹽的來源之一,鹽商們的意思是,只要趙字營接手鹽場後,每年能提供鹽貨數量比官鹽和私鹽的定額之和要多,那多生產出來的就是趙字營的好處,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個定額對鹽場的產量來說算不得什麽,可現在疏漏太多,荒廢太多,灶戶鹽工們不僅內盜,而且怠工嚴重,與其這麽半死不活的拖著,不如將這些灶戶鹽工們轉移出來做更賺錢的營生。

這是打算用趙字營的人力來生產食鹽,趙進對鹽場灶戶們的生活有所了解,這些人和匠戶、軍戶什麽差不多,都是半奴隸的狀態,收入沒辦法糊口,待遇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狀態下,自然沒什麽積極性做活,而鹽政方面本就坐收巨利,也沒什麽心思去管,就這麽一直凋敝破爛下來。

現在鹽商們突然起了這個念頭,並不是因為起了善心,或者要改良弊政,而是趙字營這邊拿出來很多值得投錢,看著更容易發財的生意,這些生意除了要投銀子之外,還需要不少人力,這才讓鹽商們起了騰籠換鳥的心思,挖大明鹽業的墻角,肥自家的腰包。

對這個提議,趙字營答應回去考慮,鹽商們所說的事情不止這些,從某種意義上他們和清江浦的豪商們差不多,現在趙字營的地盤已經將海州鹽場包圍了,官鹽還好,私鹽出貨全要看趙字營的臉色,而且鹽市的設立規範了私鹽的行市,那徐家沙船船隊和李家大幫的私鹽采買則是給他們開辟了新的財源,不管願意不願意承認,鹽商們興衰生死都掐在趙進手中,想要多賺,就需要趙進在來年多給些份額。

而且趙進的分配可不是看你鹽引多少,也不管你在官面上有什麽勢力,從前有怎麽樣的成例,全看你和趙字營的關系,對趙字營的貢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