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不能坐以待斃(第2/2頁)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知曉天下事,不敢再出門,高談闊論的時候人人有本事,可一旦被人威脅,立刻是手足無措,加上串聯的那幾位淳淳善誘,說人多去了法不責眾,趙字營也不敢對這麽多士子動手,何況去了,日後還可以說自己對抗惡行暴行,為人贊譽不說,地方上肯定會有不少好處。

要知道地方士紳苦徐州久矣,若是大家能出頭,無論在身家收益上,或是在將來的功名路上都會有種種好處。

在這威逼利誘之下,大家都是無可奈何,尤其是組織此事的那些年輕士子極為熱心,天還沒亮就去各家敲門喊人,想想那名單,再想想自己在士林中的名聲,當真是無可奈何也得去。

等聚集到學宮門前的時候,看到熟識或者陌生的士子學生們,大家的膽怯擔心焦躁都漸漸散去,這麽多同窗,這麽多士林同袍,真是鬧將起來,就連濟寧知州甚至兗州知府都坐不穩官位,何況區區的徐州土豪,大家可都是國家根本,尋常人怎麽敢亂動。

要知道大明可是講究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士大夫說得是什麽人,不就是學宮前的諸位兄弟同窗嗎?

大家開始沉悶,後來開解,再後來都是興奮起來,越說越是義憤填膺,在這徐州土豪來之前,讀書人那是人上人,除了身份地位,更有種種特權,童生已經被人高看一眼,若能考中秀才,立刻就可以上堂不跪,可以田產免稅,不必和那些尋常百姓一樣做牛做馬,如果能成為舉人的話,那立刻就是一方豪強,多少人帶著田地產業投靠,可以包攬詞訟,可以魚肉鄉裏。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上進求功名富貴,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讀聖賢書走仕途,自然就比農戶、商人、工匠強出許多,甚至連那赳赳武夫都算粗魯之輩,這本是和日出日落一樣的道理,天下間處處如此,自大明開國後就是這般。

可這一切都在徐州人來之後改變了,眼下濟寧這邊的讀書人對聞香教的邪教亂賊沒什麽痛恨的,盡管這些人在濟寧胡作非為,多少人被殺,多少人破家,多少女子被禍害蹂躪,他們不恨這些喪心病狂的邪教亂眾,卻恨將他們救出來的徐州趙進。

因為徐州趙字營一來,他們的清貴地位就不復存在,那些被他們瞧不起的人卻開始翻身向上。

趙字營重武重商重工重農,卻對這文字知道輕慢的很,而且讓人覺得不解的是,讀書識字的人趙字營也不是不看重,可要的卻不是聖賢書上的造詣,而是要會衙門吏員裏的賤業勞務,要懂商行貨棧的算賬經營,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在徐州人眼裏一文錢不值。

開始還有些士子給趙進寫信自薦,講什麽帝王心術,奪取天下,可後來才發現對方根本不予理睬,然後又有了大興工商,紮實農務,武夫最先。

對趙字營的這些舉措,濟寧士子們有一種發自心底的忐忑甚至是惶恐,難道讀聖賢書就這麽沒有用了?

而他們又知道在徐州周圍區域之外的其他地方不是這樣,為何其他地方的文人士子依舊體面做人上人,我們濟寧就要這般憋氣委屈,要是這麽下去,大家豈不是再沒有翻身的可能,就這麽從人上人變得被人輕賤,變成當年自己鄙視的那些粗鄙勞力之輩?

聚集在學宮這邊的士子們越想越明白,他們覺得自己想到了為什麽來這裏,為什麽開始串聯大家就立刻響應,為什麽稍加威逼利誘大家就趕到這裏來,不是說大家怎麽膽小懦弱,而是真真切切感覺到了危機感。

哪怕那徐州土豪想要造反變天大家都覺得無所謂,歷朝歷代總是要優待讀書人的,可這徐州土豪卻想要把大家的根子挖去,讓大家讀的聖賢書無用,讓大家幾百年來甚至上千年來光宗耀祖的那條路斷絕,都到了這樣的地步,如果還不奮力一搏的話,那真是要坐以待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