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外人看來(第2/2頁)

這三處的確受災,也都有了損失,可這損失對於徐州邳州兩地來說完全是九牛一毛,而且恢復的也很快,但看在外人眼裏就完全不同了,徐州和邳州封鎖森嚴,來這邊的做生意的人又都有默契,所以相關的消息很難傳出去,很多人只能從報災的文書以及閑言碎語的傳聞上來判斷。

有人覺得徐州受災嚴重,就算不是元氣大傷,也是傷筋動骨,而且之所以消息不多,那是趙字營在掩飾什麽,免得讓人發現這次被傷到,在這樣的猜測下,傳聞就更加離譜,甚至還有人說趙進有家人死在這次洪水中……黃河汛情在危急時刻讓人心驚肉跳,可一過了那個季節,水位立刻就下降到讓人放心的地步,徐州上下都是安心松氣,不過趙進和夥伴們卻輕松不起來,黃河在淮安府的河段和運河重合,和駱馬湖相連,然後駱馬湖又和淮安北區的各處河流溝渠相連。

這次汛情,也就是在雎寧縣被洪災侵害的時候,駱馬湖跟著漲水泛濫,隅頭鎮沒有被淹沒,可全鎮都是進水,而淮安北區的各處村寨不少也都是進水,很多泥土搭建的窩棚被沖毀,雖然死傷不過十幾人,可也是實打實的損失,更讓人的心思不安起來。

之所以沒有大害,歸根到底還是這平時興修維護的水利設施起了大用,溝渠通暢,排水的效率就很高,村寨倉庫等等當時建造就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按照規矩一絲不苟,這次也得了不少好處。

但這次之後,第二旅第一團要向海州那邊遷移,一方面是保護海州港口,另一方面則是盡可能的離開有可能被水災波及的地方。

計劃不如變化快,前面兩批遼民在山東次第上岸之後,第三批遼民就接到了趙字營的快馬傳信,讓他們在海州那邊的港口登陸,因為那邊需要大量的人口,而且這大量的人口安居,還是海州地方上的請求,趙字營順勢而為。

對於海州地方官員士紳,還有鹽政的官吏豪商,他們原本躺在淮鹽的暴利上睡覺,享受著金山銀海,醉生忘死根本不管其他,可以說是一灘富貴死水,但趙字營在海州的一系列作為卻在這死水中投入了幾塊石頭。

這港口貿易吞吐居然有這般的暴利,居然不次於這食鹽專賣,港口修的越好,來的海商越多,商貨貿易也就更多,原來這食鹽並不僅僅是官鹽私賣才賺錢,裝上船運到南方居然能有更高的暴利,大家原來是坐地收錢,可那銀子都是死的,每日每月每年都有定例,可現在把銀子投入到生意上,馬上就有大筆的回報。

海州的官吏豪商們開始把眼光轉向徐州,轉向清江浦,原來這兩處商機這麽多,原來自己手中的錢財如此有用,可以投入到任何一個地方坐收厚利。

他們的確不缺銀錢,缺的是動作,缺的是做事的成就感和收獲,現在他們都感覺到了,原本覺得海州鹽業就是金山銀海,守住了一輩子吃用不盡,可心裏也有惶恐,這樣的地方要輪流坐莊,自己撈夠了一輩子幾輩子的花用,可總有花完這天,但做生意走貿易,抓準各處商機,這個才是能一代代傳下去的聚寶盆。

海州上下都為這些激動,甚至狂熱起來,他們看到兩處正在建設的船廠,他們也想買船出海貿易,他們看到一根根大木堆積在那邊,他們也想要參與遼東的貿易,每一項機會他們都想試試,每一項生意他們都想把銀子投下來,因為趙進不會吞了這些,而且已經有豐厚的回報。

想要行動起來的富豪們有極大的力量,他們想要更大的港口,能提供修建港口人力的只有趙字營,他們想要出產更多的鹽場,能提供煮鹽曬鹽人力的只有趙字營,他們想要各種勞力,能提供這些的也只有趙字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