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0章 損不足補有余(第2/2頁)

同年考中,這在以後都是可以攀扯利用的關系,而且大明的進士就是最上層官僚的候補,和往日的會試殿試一樣,這一次的進士們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就會占據大明官場上各個頂級位置,治理天下。

所以王友山少不得把所有考中的人名都抄錄一份發了過來,但王兆靖只不過撿著自己在意的幾個說說,比如說有一面之緣的孫傳庭,比如說和趙字營關系越來越緊密的余致遠。

“……李貴妃所生惠王與桂王今年七八月成親,當時戶部議定婚禮花費每人七萬兩,不過陛下覺得太少,爭執到現在終於有了結論,各翻一倍,每人十四萬兩……”王兆靖淡然讀到,這種事實在不讓人奇怪,當年福王就藩的時候,萬歷皇帝那個架勢好像要把國庫都交給福王帶走,這才十幾萬兩,沒人在意。

接下來要說的,卻讓王兆靖臉上有了冷笑。

“……因開征遼餉,特設戶部侍郎一名,駐紮天津,督辦此事,以山東巡撫李長庚出任此職……”

當時有關衙門商定每年運給遼東米一百八十萬石、豆九十萬石、草二千一百六十萬束、銀三百二十四萬兩。戶部太倉庫年年虧空,而專供皇帝使用的內府庫則銀積如山,物糧盈庫。於是,李長庚請留金花銀改折借稅課,以供遼餉之用。

他的根據是戶部的文档:每年本色、折色通計有銀一千四百六十一萬余兩,入內府者六百萬余兩,入太倉者自本色之外,折色為四百萬余兩。內府六百萬兩,除金花、籽粒外,皆為絲、棉、布、帛、蠟、茶、顏料之類,年久皆朽敗。把這類物料改折一半,於上無損,於下有益。其他,如陜西羊絨,江浙織造,亦當暫停一年,以濟軍國之需。

“……天子震怒,口諭金花、籽粒是‘祖宗舊制’、‘內供正額’、‘不得借留’……”

這段王友山寫的很詳細,王兆靖也仔細解說,但這些事都是二月前後的舊聞,之所以此時提起,想來在那時覺得這些不過司空見慣,朝臣請天子開內庫發餉賑濟,天子堅決不開,這戲碼自從萬歷十幾年時候就開始了,可現在又要仔細敘說,是因為和遼東的敗局有了對比,看起來也好似因果,十余萬大軍慘敗,形勢危急,可這個局面怎麽來的,在之前朝堂袞袞諸公到底做什麽?

“真是笑話,他家天下,他卻不願意出銀子,有這結局……”王兆靖譏刺的點評說道。

趙進卻沒有接這句話,只是笑著問道:“咱們在徐州和清江浦,打底子靠的是莊戶們在田莊裏的出產,可生發靠的是什麽,靠的是賣酒和做生意,辛苦耕種,扣除耗費和口糧能剩下多少,可大家都在這上面打主意,覺得農戶百姓手裏的錢糧無窮無盡,要多少就能拿出多少,但那販賣貿易又能賺多少,這清江浦,這揚州,再去看江南,工商這麽興盛,又有誰去收稅,若是這一塊按照對農戶百姓那麽收取,能收多少錢財上去呢?”

對趙進的答非所問,王兆靖錯愕一下之後就反應過來,看著他若有所思的樣子,趙進又繼續說道:“你看到的是內庫不願意出銀做軍餉,我看到的是要停江浙織造,天下間擾民的事情多了,農戶百姓日子過不下去家破人亡的不知道有多少,江浙那裏豪商豪門遍地,他們破財總比小民小戶破家要好,為何無人說征商稅,無人說在江南做什麽文章,反而要停了江浙的織造?”

隨著趙進詢問,王兆靖已經明白意思,在那裏緩緩搖頭,臉上冷笑更重的說道:“損有余補不足,劫貧濟富,這是要斷自己的根子嗎?”

感慨這麽一句之後,王兆靖臉上的笑意卻已經不在,嘆了口氣說道:“要進學功名,要讀書做墨卷,要尋師訪友,哪一樣不花銀子,有產業的人家供養士子尚且吃力,何況百姓農戶,這些人得中做官,自然要照顧家族鄉梓,功名帶來的免賦免稅還不知足,最好是一文錢也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