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1章 人說趙天王(第2/2頁)

“我兄弟鄉親還有他們的家人都死在這邊,這個仇不報,我也沒臉活著,這次走就是為了回來報仇!”汪大剛說得斬釘截鐵。

薛大姐有些沒聽懂,汪大剛也沒有賣什麽關子,繼續說道:“我出來這麽久,也聽說我們徐州出了一個好漢,趙保正趙天王,人稱江北無敵,又說義薄雲天,我們徐州人因為他揚眉吐氣。”

“我也聽過,聽那……”難得有薛大姐也聽過的,不過話說了半截,在誰嘴裏聽的還是不說也罷。

汪大剛自顧自的說道:“以往想著,好不容易出來了,在這清江浦紮根好好活著,現在才知道,別人不讓我們好好活,連個公道都沒有,官家私裏是一般的黑,既然這邊沒公道,我就去求趙天王給我個公道!”

薛大姐聽得似懂非懂,到最後才擔心的問了一句:“那趙天王若是不答應怎麽辦?”

“若是不答應,我回來和他們拼了!”汪大剛悶聲說道。

薛大姐一時間不知道怎麽說,回來送死不好,可這男人要是一走就不回來,那也不好…………

自宋時,松江便是繁華之地,蒙元時興盛不減,明時才算大興。

松江府產糧,所謂“蘇松二府,天下糧賦之半”,湖廣一省一年征糧三百余萬石,卻不及蘇州一府,而福建一省一年征糧百余萬石,卻比不得松江府。

天下間兩京一十三省,南直隸松江一府所交稅糧,比北直隸、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還有雲南要高。

而且細算起來,蘇州府所轄一州七縣,而松江府只有三縣,若是攤下來,松江府一縣的稅賦差不多是蘇州府一縣的一倍半還要稍多。

松江府每年漕米定額二十三萬三千石,加耗十五萬四千石,合計三十八萬七千石,但這只是明賬上的數字,實際上,方方面面的耗費加起來,漕米合計要有八十四萬余石,算起來四石當一石,這多出來的近六十萬則是各處的好處,天下間皆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麽清江浦一地隨時可以拿出百萬石不在賬上的糧米。

別處是一省之地擔負,松江卻是一府來擔負,民間負擔自然是極重,對這樣的沉重負擔,民間也有應對的策略,第一是拖延隱蔽,自大明立國,松江出身的重臣顯宦就極多,最出名的當然就是嘉靖後期的“真宰相”徐階,這等重臣自然有種種避稅的條規和法子,稅賦收不到他們身上,就攤到了沒資格避稅的小民身上。

平民百姓,甚至是中小地主都受不了這等重稅,將土地投獻到徐家等高門世家,想要少交些稅賦,不過下場都不怎麽好,這等高門世家一變臉,就能把這些土地全都吞了,連徐階這等眾人交口稱贊的“忠厚長者”都這麽多,其他人又能好到那裏去。

除了這一等只知道侵吞盤剝的豪強高門之外,還有一等人琢磨著別的法子,想著既然漕運從南到北幾千裏,漕船、漕丁、沿途官府、各種規費盤剝,那麽我們能不能不走運河,走一下海運。

蒙元時候,因為中原義軍蜂起,無奈之下只能走海路運送漕糧,那時候的始發地就是松江府。

永樂初年,疏浚黃浦江和吳淞江之後,港口不再被泥沙淤積,吳淞口成為良港,松江府的海運大興,自吳淞口出海,沿著海岸線和島嶼一路北上南下,便捷異常,此時松江府沙船已經大興,更是為海運平添助力。

沙船一艘至少三千石,而大船則是可以裝六千石,至於時間,如果趕上合適時節,從松江到天津,不過十余日,平時最多也就耗費一月而已,有人說海上倭寇猖獗,可如今方方面面關系都已經走通,沙船不去倭國、南洋,也就是去往福建和廣東的風險大些,去往北地各處則是安全的很。

至於漕船,最大的漕船也不過運糧八百石,從南到北,過長江黃河,清江浦南段尚可自行,過清江浦之後就不那麽容易,開始要用纖夫拖拽,用時三月就算正常,耗時更多也不奇怪,甚至有今年去來年回的,這個大家也都司空見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