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七章 海外橫財 憑水飛躍(第6/7頁)

工業革命為什麽沒有出現在東方而是出現在西方,各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歐陸在制造生產中對數據的嚴格要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早在十三世紀,歐洲各個城市的行會中就已經開始制定原始的行業標準,在各種技術書籍中,就開始用精確的數值記錄,而到明末,《天工開物》上面各項制造相關數值,還都是模糊的,這種對數字的不重視,可以反應到很多的地方,導致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不能流傳下去,不能推廣。

在同時代的歐洲,已經出現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盔甲和火銃的手工工場,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工序分開,最後統一裝配的方法,也早就是被大規模應用了。

大明的末世,東西方在制造業,航海、軍事上開始逐漸的拉開差距,當然,這也是歐洲的對盔甲和武器需求大幅度增加,武器工場必須要改變生產方式來適應這個需要,而發生的改良和進步。

這種改良和進步,就讓西方的制造業不斷的向前,一直到最後變成改天換地的大工業,那時候西方和中國的差距徹底被拉開了。

按照某些理論,膠州營的兵器制造局工場也是到了這個臨界點,或許今天鄧肯不想出來這個方法,就有其他人在過些日子想出來改進。

但這個畢竟是越早越好,有個時效性的講究,越早提出這種方法,就會越早提高兵器制造局的生產效率。

不過,洋人鄧肯作為一名破落貴族子弟,腦筋比平民百姓的確是靈活些,他從前或許在工場中工作過,或許曾經進入這些工場觀察過,他想出來了改良和進步的方法,這就是他的大功勞。

這改進的法子大好,兵器制造局的頭目們都是有真才實學的工匠,自然明白這鄧肯想出來這些法子的意義。他們還發現,當日間大帥李孟給兵器制造局提出的幾個意見,好像都是針對這種大規模生產的。

稍加商議,定下了相應的改進,調整各個制造小組的工場空間,統計各個組工匠擅長的技能,馬上就是熱火朝天的忙碌了起來。

鄧肯得到的好處也是立竿見影,馬上就被提拔成工匠,待遇相關都是大幅度提升,丁旭這邊還自己出了三百兩銀子給這鄧肯做獎勵。

磨刀不誤砍柴工,第二天量具都被收了上來,加以比對之後,結果讓人目瞪口呆,同樣是一尺,制造局東門和西門的兩個制造組所用的量具居然差到一指,這樣的錯漏,實在是以精工制造自詡的兵器制造局諸位工匠汗顏。

加班加點之後的第五天,相對精確些,而且統一的量具被趕工制造了出來,改變了生產方式的兵器制造局,頭天的生產就特別讓人驚喜,生產出來的盔甲,而且是合格品,差不多就比五天前提高了兩倍多。

而且這還是有種種紕漏,和改換生產方式的種種不習慣的情況下,就有了這種的產量,孫和鬥、郭棟、丁旭還有司考仁驚訝的發現,如果今後熟練,產量還會有很大的提高,更關鍵的是這個思路,讓整個兵器制造局的產能提升的極為驚人。

如果僅僅是這個方法的改進,那麽事務繁多的齊國公李孟是不會呆著人馬來兵器制造局查看的。

驚動了齊國公的人是第二位沒有當上工匠的洋人,這個洋人年紀不大,十七歲的樣子,和鄧肯不同,他一向是沉默寡言,每日裏到處走走看看,他的名字叫做德瓦爾特,據說是尼德蘭人。

德瓦爾特和那鄧肯一樣,都被兵器制造局的頭目們以為從前或許沒有過工匠的經驗,但這德瓦爾特卻比鄧肯討喜的多。

一來是個老實文弱的年輕人,二來是溫和謙遜,很喜歡提問問題,各個制造組的工匠都很喜歡這個好學的年輕人,也是有問必答。

不光是一個人在郭棟和孫和鬥的面前提過,想要把這個德瓦爾特收進來做徒弟,將來肯定是一把好手,但因為人人都在為生產忙碌,德瓦爾特又是個安靜的人,這件事也就沒有人著急來做。

只不過負責兵器制造局後勤的主事卻有些不滿,幾次找孫和鬥反應,說是這個人明明是個學徒的身份,卻總是在後勤那邊領取超出配額的白紙和炭筆,寫寫畫畫的也不知道幹什麽,這些洋人除了長得奇怪點,也不比咱們的人多幹什麽活,希望大人能夠約束一下。

寫寫畫畫,多問問題,總比到處閑逛強,孫和鬥對這個學徒的印象也不錯,兵器制造局缺工匠,更缺能把制造經驗形成理論的文化人,可尋常的讀書人哪有願意來這匠坊的,這工坊的各項門道也是一竅不通。

孫和鬥本來想自己在山東學些識字聰穎的年輕人來畫圖總結,這德瓦爾特所做的卻正好符合他的心意,當然不會反感,反倒是給予支持,心中也有清閑下來,就把這個德瓦爾特收入門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