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〇章 推脫 驚懼 躲避(第5/6頁)

“山東不提,其余各省都是被兵災蹂躪,要不就是大災連年,局面如何能夠收拾,更別提流賊、韃虜和山東李孟了!”

若是這李孟知道現在在朝廷之中已經和流賊、韃虜並列,不知道是如何想法,話題漸漸的走上了兵部尚書張國維的軌道,張國維這才是略微擡高了點聲音說道:

“陳大人,現下北方各省,處處糜爛,處處有勢大賊人,朝廷已然是無能為力,何況京師地處北邊,韃虜、流賊、山東李孟都是距離近便,提兵可到,此處已然是不可收拾了,若真有事,旦夕有傾覆之禍啊!”

這些話說的嚴重,可陳演神色去沒有什麽變化,因為局面崩壞,本就是如此,張國維根本沒什麽危言聳聽的地方,張國維清清嗓子,看了看內書房的四下角落,除卻離著遠遠的小宦官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人。

張國維又是湊近了些,低低的聲音,開口說道:

“陳大人可記得東漢的故事,三劉出京。”

聽到這句,陳演終於是明白了,用手拍了下額頭,東漢末年,黃巾大亂,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來天下即將傾覆,衰敗的東漢朝廷,於長江一線先後分陳皇室疏宗為州牧,先是劉焉為益州牧,然後是劉表為荊州牧,至是又以劉瑤為揚州牧。

雖說,這三人最後的結果各有不同,但卻在一定的時間中保證了劉家能夠掌握一定的力量,劉備最後成事,也和這布置不無關系。

這個亂世之際求存續的謀劃,素來被後來者津津樂道,覺得是神來之筆,張國維這麽一說,陳演馬上反應過來,略有遲疑的開口說道:

“張大人可是指江南?”

兵部尚書張國維點點頭,聲音壓的愈低,這話委實是大忌諱的言論,可這樣的局面下,卻不得不說,沉聲的解說道:

“江南幾地,浙贛閩粵都是未嘗遭受大災,地方上富甲天下,糧秣充足,未嘗有大亂,又是我大明士人集散之處,心向朝廷,又有長江天塹可以憑依,雲、貴、桂、湘南之處也可以作為補充……”

說到這裏,張國維仔細看了看陳演的神色,若是首輔臉上有一點不對,他就不繼續向下說了,單憑方才這些話,就是要掉腦袋的言語,可陳演用手揉搓著下巴,若有所思的,兵部尚書張國維咽了口唾沫,平復下緊張,繼續的說道:

“有江南之處,最起碼可以徐圖恢復,不至於在北面這麽局促,現如今這個局面,可就應該早作打算了。”

首輔陳演緩慢的站起來,在椅子前面走了幾步,也是看看在不遠處整理的小宦官,有些感慨的低聲說道:

“張大人所言,為國為民,完全是出自公心……陛下……陛下那邊能放太子殿下去南京嗎?去了之後,又有誰能在那裏支撐……”

幾句話反問的猶豫,卻都是張國維計劃中的關鍵點,聽到這個,張國維就知道自己方才所說,首輔陳演已經是贊同了,不由得精神一振,這些政策,兵部尚書和首輔一起提出來,皇帝肯定是要慎重對待。

“眼下,南直隸江北之地,盧九德率領南直隸兵馬和革左流賊彼此糾纏,又有山東兵馬參與其中,依張某的判斷,若是繼續糾纏,南直隸兵馬怕是要被山東兵馬一口吞下,不若是敕令南京鎮守盧九德率軍固守南京城,江北之地無甚阻擋,又有流賊肆虐,讓那李孟和流賊自相糾纏,咱們坐山觀虎鬥就是。”

陳演表情凝重,不過他已經是被兵部尚書張國維說服,但張國維臉上卻有些為難之處,禁不住開口詢問道:

“張大人,話都說到了這般地步,有什麽盡管都說出來是了。”

“張某想了半天,覺得此事雖然是要緊,可皇帝那邊卻是為難,眼下一切未明,就做出這般的舉動,聖上那邊。”

張國維遲遲疑疑的說出了難處,崇禎皇帝這般的剛愎自用,派太子去往江南坐鎮,就如同當面扇他耳光一般,怎麽會願意,當面提起,搞不好就是錦衣衛當場拿下,詔獄拷問到底是何居心了。

這顧慮含含糊糊一說,陳演怎麽會不明白,不過隨即就是說道:

“這個張大人倒是不用顧慮太多,今日間聖上沒有發怒,而只是讓咱們拿出個章程來,想必他也知道這局面的難堪,陛下雖然英明,可有些事未免放不開,需要咱們臣子先提,這也是咱們的本份。”

也就是皇帝比較好面子,就算是認輸或者是示弱,也不會自己先提出來,而是要臣子們開口,說白了是自己想要推卸責任,不願意承擔罵名,說的更明白些,這就是懦弱的一種表現。

在沒有李孟的歷史上,李自成率領的順軍快要打進京城的時候,傳說崇禎皇帝也想去往南京,可卻一直是遲疑不決,怕做出這種行為被人嗤笑唾罵,但臣子們也都是閉口不言,結果到最後落了個吊死煤山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