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四章 施威於人 趕上(第5/6頁)

所以,女真馬隊和蒙古騎兵都不敢留下投降,可這朝鮮火銃兵和漢八旗的步卒卻留下來,一是跑不動,二是覺得自己不是被對方的軍將招募,就是會被放歸。

投降也不算什麽,等著滿洲的大軍打過來的時候,再返身投誠就是,當年沈陽失陷,就是那些被袁應泰收容的反正俘虜,跟著蒙古內應一起發難,殺死守軍弄開的城門,導致這關外的大城落於滿人之手。

但今日他們遇到的這支明軍不同,膠州營是對大明立國三百年文貴武賤傳統的一種反動,也是對華夏漢文明從原來的尚武變成文弱的一種積極的改變,仁義講的太久,用的太久,也該動手殺了。

殺了之後,讓這些韃子和漢奸見血之後,他們才能印象深刻,才能警示天下四夷那些心懷叵測之輩,才能讓他們記住好多年。

遍地的屍體和彌漫的血腥氣,登州軍也不準備理會,他們也沒有時間來收拾這些手尾,想必附近的平民在戰鬥結束之後,肯定會來打掃戰場。

太陽已經是落山了,登州軍們這時候才感覺到苦戰一天的那種疲憊,可是他們的營地距離戰場還有三裏左右的距離,目前只有回到那邊是安全的。

去往營地報信的騎兵帶著民夫和丁壯們一起回到的戰場,民夫們借著黃昏前的余暉把登州軍士兵的屍體搬運上了大車,戰場上生死無常,膠州營對士兵有個承諾,如果你戰死,或許不會把你的屍體給家人,但是肯定會把你的骨灰帶回去。

對於死後也要歸鄉的國人來說,這已經是個了不得承諾了,現在的氣氛壓根看不出來什麽大勝之後,苦戰之後的疲憊,對戰友逝去的悲傷,還有剛才屠殺之後的沉重,讓每個人都是不願意出聲說話。

那二十門大炮對於膠州營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太過沉重和笨拙,而且他的點火氣孔和炮身是在一起的,有隨軍的工匠把燒紅的鐵條釘進了這個氣孔之中,然後澆上冷水,這門火炮無法點燃引信,基本上算是報廢了。

其余的火炮自然也都是照此處理,二十門火炮威力無比,可讓它失去戰鬥力就是這麽簡單,這種小細節在膠州營的火炮上則有些不同,膠州營兵器制造局鑄造的火炮的點火炮眼都是可以活動下來的,重新換上新的。

韃虜的火炮那些裝填用的木棍,洗刷炮膛的毛刷,還有所有火炮能用的工具,都是被徹底的破壞幹凈,或者是毀壞或者是焚燒。

本來登州軍在收拾完戰場上的登州軍屍體後,就開始準備撤退,堅持讓他們去做這一切的是實驗營的歐曼。

做完這些工作之後,膠州營登州軍可以確定一件事,就是韃子大軍再也不能使用這些門火炮了。

雖然是勝利,但哪有一點勝利的氣氛,士兵們拖著疲憊的步伐,身邊伴隨著的是拉著屍體的大車和戰戰兢兢的民夫。

坐在馬上的趙能神色木然,騎馬走在隊伍的前列,間或停下來,看看行進中的隊列,士兵們走過趙能身邊的時候,總是會用崇敬的目光來看著這位勇悍無比主將,方才他率領火銃隊列前進的那種勇猛震撼了登州軍的士兵。

不過趙能卻不這樣想,他知道自己的指揮有巨大的缺陷,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可能登州軍不會承受這麽巨大的損失,登州軍參將趙能在自責,但是他沒有意識到的是,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官來說,在這一戰之中,他的確成長了,盡管代價大了些。

慢慢走了一個時辰,回到營地中的登州軍在路上也要防備著韃虜的馬隊從側翼進攻,但這一路上都沒有什麽事情,想必苦戰一天的韃子軍隊,也是都是疲憊異常,也沒有什麽多余的經歷出戰了。

民夫們在戰場後面搭建的這個營地,是登州軍在敗退時候的要塞,盡管是嚴寒的冬天,可膠州營的士兵們還是督促著民夫丁壯們在營寨周圍挖掘了壕溝,用碎石、泥土、木樁修建了寨墻。

在膠州營的操典之中,如果不是在山東內線作戰,每日行軍三十裏,之後的時間就要在嚴加戒備之中修築營寨,這個營寨可以保證膠州營的部隊以少量的士兵抵抗住多數敵人的圍攻,並且等到援軍的到來。

這是完全按照《紀效新書》中戚繼光所提到的所操作,雖然稍顯繁瑣和緩慢,卻是實實在在的萬全之策,當然,以膠州營的攻擊力和強悍來說,可能在很多的戰場上都未必能用得上這麽防備。

但兵事兇險,總歸還是有備無患的好些,在正常發展沒有李孟的歷史上,在晚清有一支部隊就是采用這個戰術,就是曾國藩的湘軍。

進入營寨之後,總算是一切都變得安定了些,官兵們都是不用擔心韃子兵馬趁機來襲擊,軍將們按照規矩布置好哨兵和防禦,總算是大部分人可以休息一下,原本督促民夫幹活的營自然就是擔任了警戒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