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三章 國有慶父 南顧北盼(第6/6頁)

加上魏國公和那些世代在南京城的老牌勛貴武將,手中都有些當做本錢的家兵家將,這南京的禁軍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最起碼對付張獻忠和革左五營是足夠了。

但四萬人對將近二十萬,想要徹底的擊退對方可不容易,而且還有件頭疼的事情,崇禎十五年鬧了好多年天災的北方諸省倒是風調雨順,可南直隸和浙江卻鬧起了災荒,幾次擊退張獻忠和革左五營的兵馬,甚至殺傷不小,馬上就被對方收攏流民,依靠人海戰術又給反轉了回來。

盧九德率領的兵馬再怎麽能支撐,聽到李、羅聯軍的近百萬大兵在臨潁屯駐,南下北上無法判斷,這鎮守太監盧九德也是急了。

你幾十萬大軍在開封城南駐紮,口口聲聲的說是要和流賊大軍決戰,可這百萬大軍眼下要來南直隸了,憑著這些兵馬怎麽能擋得住。

整個南直隸和浙江的城鎮也都是驚恐萬分,這南直隸和浙江地帶,幾乎大明的中樞官員全是出自這兩處,家產家眷很多都是沒有帶到京城去,一聽到這邊被流民威脅,他們的鄉親家眷拼命的寫信朝著京師求救,那些官員自然也是盯著,生恐江南之地被流民竄入。

結果南京鎮守太監盧九德的求救文書還沒有到京師,京師那邊已經是一道道旨意朝著河南下去,催促開封城南的冠軍出動,主動與流賊會戰。

左良玉等武將可以無視朝廷的旨意,百般的推搪,但督師丁啟睿卻不能,他這等文官是生死命脈都被朝廷操之與手,怎麽敢不遵旨。

督師丁啟睿召集保定總督楊文嶽、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國政、方國安號稱是兵馬四十萬,齊齊向南,準備與流賊決戰。

在臨潁屯駐將近十天的李、羅聯軍,終於可以判定,山東兵馬沒有在近期出現的意思,歸德和徐州也就是七個營兵力,守備尚且不足,不要說進攻了。

放下心來的李、羅聯軍在四月二十五那天自臨潁拔營北上,證明他們前期的沿著開封府西邊一路南下不過是佯動,在臨潁這個位置上,如果山東兵馬要出現,就應該在歸德府屯駐大軍了。

不過山東除卻常識性的部署防禦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動作,李、羅聯軍對這個結果也是早有準備,大軍開始北上。

流民大軍的北上,讓督師丁啟睿也是松了一口氣,這四十萬大軍雖然是這幾年集結的最大規模的軍隊,但左良玉和虎大威幾個總兵,隨時都有撤退的可能。

督師丁啟睿在京師的時候再不通曉軍事,領兵在外面轉了這麽久,也知道這些武將靠不住,平素裏燒殺搶掠各個爭先,和流民交戰的時候說跑就跑,可不管友軍如何。

這麽南下,走的越久,恐怕半路上離散的可能就更大,既然流民大軍北上,那就不如先預設戰場,等待決戰。

決戰的戰場還是預先設定的朱仙鎮,兩總督、四總兵聚集兵馬,在朱仙鎮連營四十裏,盤踞其地,靜待李、羅聯軍。

朱仙鎮周圍的居民逃散一空,非為躲避即將到來的大戰,而是躲避屯駐此地的官兵,兵禍這詞有了新的解釋。

北上的李、羅聯軍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阻礙,打前鋒的兵馬是在開封府起家的河南流民大夥——小袁營。

小袁營的首領是袁時中,在河南地面上是赫赫有名的猛將,這也是他被委任為前鋒的原因,沿路的州縣在闖營的兵威之下,無不潰散而逃,不敢當其鋒銳。

山東總兵李孟,仍然在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