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章 立矛為城 割肉補瘡(第5/5頁)

到最後得出的結果卻不太復雜,還能如何,只能是認賬,即便這件事情是山東總兵背後策動的海匪,把山東總兵的兵馬請進來,他總不會自己打自己的臉,事情說到底,還是個銀錢花銷。

把到手的錢財分給山東總兵雖然是肉疼,可總比此時顆粒無收要強很多,至於將來會吃什麽虧,眼下也顧不得了。

說來這情形也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南京諸位大員商議出來的結果,負責的文官先是壓在手上,讓手下人快馬過江給揚州城中的鹽商們看過之後,鹽商合議之後覺得可行,才能把這個方案正式的形成奏折,快馬送往京師。

當然,這件事情主要也是由這些鹽商推動,南京城的官員還是頗為的厚道,知道收了別人的銀子,就要給對方一個交代。

李孟搶奪了鹽商們經營多年的山東市場,又在後期的爭奪中殺了許多兩淮鹽商們相關的手下和子弟,就說雙方有不共戴天的大仇也不算是誇張,這次的海盜之事也能推斷出是李孟在背後策動。

可此時的局面,也只能是請李孟出頭,這樣鹽商們還以借助生產的繼續緩過氣來,如果把李孟也拒之門外的話,恐怕要徹底的崩潰。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以提出這個方案的南京兵部右侍郎吳嘉衛收到了三千兩銀子的答謝。

快馬加急,一路不停,在十一月二十三那天到達京師,在十一月二十五那天內閣會推就有了結果,對南京兵部、鎮守衙門、守備衙門的奏折沒有異議,崇禎皇帝也是立即批復蓋印,現在天下間的目光都是在湖廣的平亂剿匪上,委實不願意再出什麽亂子了,地方上既然想出了法子,自然就準了。

另外,從海匪開始鬧起,朝廷和外人看到的告急文書上,都只說是海盜倭寇騷擾沿岸州府,卻不提及鹽場。

還有,幾年前,李孟來南京城活動移鎮,不知道南京鎮守太監是劉福來,委托鄭家的八閩商行在上下打點,鄭家找了個和自家親近的官員,是兵部的員外郎。

幾年後,這名員外郎自然升官了,先下已經是南京兵部右侍郎,姓吳,名嘉衛。在參加此次合議之前五天,八閩商行給他家裏送了紋銀六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