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太平盛世

趙虎拿出來的地圖,將幽州到華南沿海一帶都劃歸了華夏國,一名宋國大臣看到後,幹脆就跪了下來,口口聲聲,請他一刀砍死自己,若要讓自己同意這樣的條款,八五八書房那倒真不如死了好!

想不到大宋的重臣也會耍無賴,趙虎與速哥無可奈何,只能讓步。幸好這也只是虛要的價錢,羅大成留給他們的底線,是幽州、杭州、福州、廣州等各州,以及青島、廈門,廣州以南的土地,大宋最南端孤懸海外的兩大海島和其他沿海諸島,以及長江入海口的大片土地,羅大成準備在那裏建立上海城,作為華夏的良港之一。

兩名華夏貴使,與大宋的重臣擠在一起,一個個的州郡指過來,努力討價還價,最後達成的共識是,將所有沿海州郡都拿出來,由華夏國皇帝在裏面挑選一半州郡作為割讓的土地,派兵前去駐守,其他州郡,華夏國不得染指。

此外,幽州也要重新割讓給華夏,在大宋手裏還沒有捂熱,就又落入了北方強國手中。

而黃河以北的大片地區,已經被華夏軍占據的,自然是不能讓他們再退兵還地,因此在條約上清楚地寫明,華夏與大宋隔河而治,以這一段黃河作為兩國疆界的分界線。

自此之後,山西一地就徹底納入了華夏國的版圖之中。

幽州以南的河北故地還在大宋掌控下,給予宋朝君臣們最後的一絲安慰。

割讓土地的談判最耗費時間,當談完之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趙虎和速哥是因為得到了沿海一半的土地而高興,這比羅大成給他們的底線還要多上許多倍的州郡,回去以後,可望得到嘉獎。而宋朝的大臣們也在慶幸不用把沿海之地都割讓出去,尤其是江南,除了杭州和些少州郡之外。其他不沿海的郡縣,都可以保全,讓大宋地財政不會太過緊張。

大宋疆域遼闊,靠海的州郡終究只占少數。而那些緊挨著它們的郡縣,就可以不在挑選之列,從大宋割去這些沿海州郡,從地圖上看起來,就像削去邊緣處的一層皮一般,並不讓重臣們十分心疼,畢竟保住性命有是最重要的。

此約簽定之後。華夏國就要派出大軍,前往接管這些沿海州郡了。

其中耗時極久,為了保證和約的履行,趙虎提出要駐軍汴梁,幫助南朝保護京城。

要鄰國駐軍來幫助保護京城,這樣荒謬的提議自然受到大宋重臣們的駁斥。可惜二位貴使堅決不肯讓步,大臣們也只有無可奈何地放棄,反正華夏大軍已經駐紮在汴梁城中。讓他們退出去,那是千難萬難,只要不打進內城已經是萬幸了。

經過討論之後。最絳決定華夏派鐵騎四萬,駐紮在汴梁城裏。只是不許進入內城。而守城宋軍大都要解散,只準留下三千宋軍在內城中,汴梁外城的防務。都要全部交給華夏軍有行。

如此一來,大宋就等於是將頭套進絞索裏面。華夏隨時可以拉緊繩索,將宋國君臣一網打盡。而他們還不得遷都。否則華夏有權阻止他們的遷都行動。

大臣們心有不甘,卻也只能承認現實。華夏軍既然已經在城裏了,就趕不出去,他們若想要捕捉宋國君臣,現在就可以輕易做到,又何必等到將來再動手。而且條約上已經寫明了隔河而治,就是華夏軍隨時都可能渡過黃河攻擊汴梁城,以他們這一次破城之輕易,下次來時,也費不了多少力氣,就能攻進城中,讓他們駐軍東京也只是讓大家都省些攻守地力氣罷了。

在前面這些幾乎不可接受的條約都定下來之後,接下來的條款的討論就容易多了,宋朝大臣幾乎是毫無反抗地接受了有關商貿的條約。

條約注明:華夏所有的商隊和商人,只要得到了華夏皇帝的授權,就可以在大宋境內暢通無阻,到哪裏都不必繳納賦稅,而大宋商隊若入華夏國境內,則必須按照規定繳納稅金,不得隨意免稅。

而為了日後收取戰爭賠款的方便,華夏國地官吏將接管汴梁城、洛陽城的財政,而沿海各個城市的稅收也將由華夏官吏控制,得到地稅收直接作為軍費賠償,交由華夏國使用。

華夏國的商人可以在宋國任何城市開設店鋪和倒賣商品,只要給華夏皇帝繳稅就可以,而不必繳稅給大宋。大宋官吏也不得隨意加大那些與華夏做生意地宋國商人的賦稅,以擾亂經濟秩序,否則汴梁城中的華夏駐軍有權對大宋皇帝進行嚴懲!

在長時間地守城戰中心力交瘁的大宋重臣們,毫無反抗地答應下來,只在最後地虛名上面,與兩位貴使進行了最後的爭奪。

最後討論地決定,大宋不必屈辱地奉華夏為炎黃正統後裔而自貶為蠻夷,只要與華夏約為兄弟之國,共為大漢正統,並讓文臣和士子們到處宣傳,讓天下百姓都知道北朝皇帝也代表著大漢的正統,絕不容許有人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