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桃林結義

羅大成的兩匹馬,分贈給包拯一匹,而他仍然是抱著自己的小媳婦,共騎一馬,向京城馳去。路上行人見了,既驚訝狄麗娘的美麗非凡與衣飾華美,又納悶羅大成居然將她抱在懷中當眾輕薄,常以怒目視之,連帶著包拯也挨了不少白眼。

羅大成倒是安之若素,將那些白眼只當看不見。現在狄麗娘身體虛弱無力,只能依偎在他懷中,雖然一直在擔心狄青能否治好她的內傷,但能夠每時每刻抱著她嬌美纖柔的身子,對他來說,卻隱約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三人兩騎,一路向京城行去。這一日午時,三人騎馬騎得困倦,便下馬歇息,因前後沒有村鎮,只能歇息於一片桃林之中。

坐在桃林中,包拯二人席地而坐,而狄麗娘依然依偎在羅大成的懷中,一副嬌弱無力的模樣,鬢發青絲,輕依在羅大成的肩頭。

包拯早就見怪不怪了,和抱著嫂夫人的羅兄閑坐談論,偶然看到身邊的桃樹,羅大成一時興起,便將從前看過的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拿出來講述,將那兄弟三人事跡,從起兵誅黃巾一直講到赤壁大戰,果然聽得二人都入了神,其中狄麗娘更是目光迷離晶瑩,心中對這位無所不知的夫君崇拜至極,幾乎便要以神人視之。

待講了一個段落,羅大成停下來喝口水,只覺講得暢快淋漓,充分體會到了說書先生的快樂。

借著他停下來的工夫,包拯疑惑道:“羅兄方才所言故事,小弟卻未曾在三國志中看到,不知卻是出自何處?”

羅大成含混笑道:“小弟也是在野史中看到的,或者後人亦有篡改之處,只是拿來當故事講的,算不得真實歷史,包兄不必當真。”

包拯方才釋疑,又和羅大成談論三國事跡,為赤壁大戰諸位英豪嘆息不已。

羅大成卻留了心,沉吟一下,拱手道:“包兄,你我二人一見如故,不若效桃園結義故事,就在此處義結金蘭,不知包兄可肯答允否?”

提出這樣的建議,他心中也微微有些跳動起來。若能與天下千古名相結為兄弟,雖然他現在尚未發跡,自己心中,也會甚為欣慰。

包拯一怔,面色似有些歡喜,又漸漸變得凝重,拱手肅然道:“羅兄此言,正合我意。只是朋友相交,貴在坦誠,不知羅兄能為小弟釋疑否?”

清風徐來,在桃林中席地而坐的青年儒生,衣袂輕輕飄蕩,黝黑而清秀的面龐上,卻帶著難言的認真表情,讓羅大成面色一肅,也不由鎮重起來,肅聲道:“包兄有何疑問,盡管問來!”

話雖如此說,包拯問了之後,他是否坦誠回答,那倒不一定了。

包拯拱手道:“敢問羅兄如此博聞強記,所見所識卻又出於何處,不知羅兄可肯相告?”

這個問題,首先就不能實話實說。羅大成也只有貌若坦然道:“是由師父所教。我師父來自遠方,祖籍何方卻未曾對我說過,自我小時,便收養了我,常教我各種知識,天文地理,俱都有所涉獵,只是小弟愚魯,每一門都學而不精。有一日我出門打獵時,卻被盜賊闖進家中,害了我師父性命,並將房屋焚燒一空。我回來後,雖追上盜賊,將他們殺盡祭奠師父,隨後因家裏已燒成白地,不得不在安葬師父之後,輾轉流落四方,最後到了北部邊塞,投軍做了一名士兵,只望他日能有出身,率大軍縱橫疆場,一展男兒平生之聲!”

說到此處,低頭看到狄麗娘,這才發現自己說漏了嘴,把狄麗娘忘了,便淡然補救道:“拙荊本是師父當年為我說下的親事,這次順路回鄉,卻見她已身染重病,無法自如活動,因此只能帶拙荊上京,去尋舅兄為她醫治。”

包拯肅然拱手,又問道:“請問羅兄,自北部邊塞而來,可曾聽說過,曾有羅副指揮使殺傷上官,沖出軍營,自此不知所歸之事?”

羅大成一聽便知要糟,面上卻是古井無波,沉吟道:“此事我也曾聽說過。只是邊境上,駐軍既多,分布亦廣,未能一一了解清楚。不知包兄遠離邊塞,又如何知道此事?”

包拯淡然微笑道:“小弟曾因父執輩常識,在廬州府衙中幫助處理公文,看到過海捕文書,要各處衙門留意捉拿羅副指揮使的。後來又發下有關此案的公文,小弟好奇,多看了幾眼,因此知道。雖是那一案的案犯與羅兄同名,不過天下同名之人甚多,倒也算不得什麽奇事。”

他這樣輕輕一句揭過,羅大成卻知道他在弄鬼。隨同海捕文書發下來的,自然還有畫影圖形,同名同姓,相貌官職俱同,包拯就是再遲鈍也知道事有不對,哪能這麽輕易就放過的?

包拯又拱手問道:“羅兄從北方來,可曾經過一個小鎮,名喚陳家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