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塞外斜陽黨項定難軍的默默存在(第4/6頁)

定難軍身處河東、梁朝、鳳翔三大強藩之中,如果要生存下來,就必須找一個強大的依靠。為了所謂虛名的忠誠而把九族身家都押上來,是絕對不劃算的買賣。在名和利之間必須選擇一個,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利,文天祥那樣的純粹人格,並非人人擁有。

李思諫投靠了朱溫,朱溫也確實沒薄待夏州,朱溫即位後,加李思諫檢校太尉,並封侍中。當然這些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李思諫得到了朱溫軍事上的保證,拓拔一族的性命有了保障,沒有什麽比這還重要。

梁開平二年(公元 908年)底,李思諫卒於任,死前留下遺囑,立侄孫李彝昌為節度使。李思諫的位子是大哥李思恭給的,現在再把位子還給大哥的後人,也算了卻一樁心願。不過李彝昌命太短,僅僅當了不到三個月,就被作亂的夏州都指揮使高宗益給殺掉了,實在沒有什麽作為。高宗益想自立為定難軍主,可夏州人根本不認他這一號,拓拔家的在夏州經營近三十年,根基深厚。一月後,夏人殺高宗益及其同黨,迎立李彝昌的族子蕃部指揮使李仁福為主。朱溫管不到夏州如何,只要拜在他的門下,照例封賞,授李仁福為定難軍節度使。

李仁福繼續奉行歸藩梁朝的外交戰略,有了梁朝的戰略後方,夏州就有能力在鳳翔和河東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不過李茂貞早就看上了夏州,在南邊失去的,他要從北邊補回來。梁開平四年(公元 910年)七月,梁朝大將劉知俊叛降李茂貞。李茂貞地盤早不似前些年那麽大,被朱溫和王建吞了不少,實在沒有地方安頓劉知俊,便讓劉知俊引兵會同河東軍周德威部五萬人,合擊夏州。

朱溫聽說李存勖要拿夏州開刀,哪能答應?速遣夾馬指揮使李遇、劉綰等提兵往救夏州。此時李仁福已經苦守了一個多月,力漸不支,眼見得要壞事。梁軍抄了晉岐聯軍的後路,從後面殺了過來,晉岐軍大敗而去。河東的李存勖雖然號稱英勇無敵,但以他的能力,並不能把朱溫怎麽樣,朱溫好歹也是個軍事家,至少能和李存勖打個平手,更不用提什麽不上档次的李茂貞了。

李仁福被朱家的救過後,便死心踏地的跟著朱家,朱友貞即位後,封李仁福隴西郡王、加中書令,這一年是乾化三年(公元 913年)。清人吳廣成曾做一問:“高季昌乾化二年封渤海郡王,比李仁福受封早一年,後世史家顧以高氏備十國中,而獨棄李氏不與,何也?”

要按地盤來說,李茂貞、劉守光都比荊南有資格進入十國,只為他們存在的時間過於短促,其中以李茂貞最為可惜。荊南之所以以手掌之地列入十國,主要還拜荊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賜,而且存在時間較長。定難軍時間也不短,甚至一直延續到了西夏。不過要把夏州列入十國,在技術上有些麻煩。截止於什麽時期?五代十國結束於公元 979年,此時定難軍依然活的挺滋潤,如果把西夏建國的那一年(公元 1038年)做為定難軍結束的時期,那麽這個“十國之一”是不是太長了點?如果定難軍算入十國,那麽北宋是不是也要並入五代,成為六代了,呵呵。

李仁福雖然跟著朱家的混,但也不過是利用朱友貞為他擋風摭雨罷了,有用則呼之而來,無用則捽之而去。梁龍德三年(公元 923年)十月,河東軍攻入汴梁,朱友貞自殺,梁朝滅亡。李仁福知道到了改換門庭的時候了,遣使向後唐稱臣,雖然李存勖和李仁福曾經有些過節,但時過境遷,也犯不著把李仁福逼上絕路,封李仁福為朔方王,算是正式收下了夏州。

李仁福剛跟著李存勖混江湖沒多久,李存勖就“崩”了,被亂兵殺死,李嗣源入京繼位。李仁福照抄老文章,誰得勢誰就是他的主子,亂世軍閥想活下來就必須這樣,能屈能伸,此之謂大丈夫是也。不過李仁福還是覺得李嗣源不如李存勖,所以想從李嗣源身上拔毛,出兵攻延州(今陜西延州)。李嗣源是什麽人?哪容你對天朝皇帝不敬?唐軍教訓了李仁福一頓,一直追到賀蘭山才回去。洛陽一直有種說法,認為李仁福和契丹勾勾搭搭,有侵河朔入關中之意,李嗣源密切關注夏州形勢。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 933年)二月,李仁福卒,兒子李彝超襲位。李嗣源一肚子的氣沒地方撒,便拿李彝超開刀,你們不是想要延州嗎?那就去延州享福吧,遷李彝超為延州刺史,以延州節度使安從進為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不呆不傻,當然不肯合作:“我祖宗傳下來的家業,憑什麽給你?”上表糊弄李嗣源: “臣豈敢不奉詔?只是夏州軍民生拉硬扯的不讓臣去延州,臣也沒辦法,陛下換人去延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