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辯才無礙(第2/3頁)

安公子擺了擺手,道:“你明知故問了,老張都已經入了土,我還參加的勞什子葬禮!”安公子說著,從袖中摸出一封書信,遞與葉小天,原本時常玩世不恭的笑臉嚴肅了些:“這是家祖給你的書信!”

葉小天吃了一驚,道:“安老爺子給我的書信?”常言道縣官不如現管,安老爺子在貴州尊貴不亞於萬歷天子,接到他的親筆書信,和接到一份聖旨也差不多了。

安公子點了點頭,葉小天沒有再說話,而是取過開信刀,輕輕啟開信封,取出內中的信紙徐徐展開,遒勁有力的字體緩緩呈現於眼前:

“葉君小天青覽:王朝霸業,百年煙雲;土司世家,千年久遠;君既醉心仕途,若能成為一方土司,則福祉尤勝於天子矣。然則前程坎坷,恐未必一蹴而就……”

葉小天讀的很慢,一字一句都細細地咀嚼著、品味著。安老爺子的這封信寫的很長,前邊先是對他選擇成為一方土司大加贊許,接下來卻提醒他,要想成為一方土司,絕不僅是迎合了聖意,給皇帝戴一頂“威加海內、四方來儀”的大帽子就能順利到手的。

朝廷曾在貴州楔下了一顆釘子:葫縣,這是一顆試探性的釘子,結果這顆釘子爛在了那裏,幾乎未起任何作用,完全達不到以此為橋頭堡,進而向整個貴州滲透的作用。

葉小天是京城人氏,這一點貴州土司們並不在乎,因為他們這些大土司,祖上同樣不是土生土長的黔地人,他們的祖上都是大漢、大唐乃至大宋時期由朝廷委任於此的封疆大吏,在中原王朝發生動蕩的時候,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從而據地自守,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不管葉小天是哪兒的人,只要他成為生苗的土司,生苗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他的利益就是生苗的利益,兩者是一體的,安老爺子根本不相信他會為了老朱子孫的家天下而放棄自己的利益和立場。

然而,貴州眾土司不會因此把他視為異類,並不代表就會輕易接受再增加一位土司,因為這位土司在山外的地盤少得可憐,誰知道他打算幹什麽?行止稍有莽撞,就可能會引起大動蕩。

安老爺子的話說的可謂是直言不諱了,其中有些誅心之語若是放在朝堂上,那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但卻是字字直指人心,叫人反駁不得。

安老爺子為他列舉了一系列的困難之後,又詳述了山苗現在的難題。數十萬部眾如果貿然出山,在這農耕為主的時代,又沒有多余的耕地,任哪一個地方僅以其他現存行業也沒能力一下子接收這麽多人。

因為其它行業就算擴容發展也需要一個時間,數十萬人的吃喝拉撒住,不可能一步到位,除非發動一場大的戰爭,用武力手段消滅一部分人,而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安老爺子希望葉小天能耐心一些,不要期望畢全功於一役,出山可以采取緩步進行的步驟,效仿涼月谷果基家從深山遷居山外的方法,給外界一個接受、容納的過程。

雖然如此一來,在葉小天的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做到所有部落全部出山,但是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安老爺子說,既然你葉小天有意化宗教為政權,以政權的方式來統治山民,那麽你的政策的一貫性就是可以保證的。因為山中部落向山外遷徙的步驟一旦開始,他們見識到外界的繁榮和富庶後,就有了外遷的動力和願望。

而葉小天的子孫作為既得利益的繼承者,也會秉承他的遺志。因為,他的子孫如果放棄他的主張縮回深山,蠱教在山中的根基是非常雄厚的,那麽他的政權就會被蠱教所挾持,到手的權力還將被人攫走。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他的子孫也會堅定不移地執行他的政策。

緩步出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來自外界的阻力,避免四面受敵,最終被逼回深山,由原本的自閉於深山變成被禁於深山,這是應付眼下切實困難、並獲得各方土司信任的基礎。

因為葉小天畢竟年輕,安老爺子擔心他急功近利、不計利害,所以安老爺子在很詳細地闡述了這麽做的好處之外,又強調這樣做並不影響葉小天想要取得的權力。

安老爺子說,在以上前提下,葉小天的身份將非常超然,從而在貴州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葉小天的部眾長期發展的利弊上來看,十萬大山夾峰錯峙,既是他們的門戶,也是他們的天塹。

到時候,生苗背倚高山,俯瞰谷地,進可攻、退可守,有利時出山,外向發展,不利時退守,以雄關險隘自保,進退有據,伸屈自如,循十萬大山,影響可達黔東南乃至粵、桂、滇、黔四省,前途不可限量。

葉小天雖然對於未來已經有了考慮,但是外界的變化也將影響到他的規劃,所以他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對他的政策時時進行調整。而且他一個年輕後生,不可能像在權力場中浸淫了一輩子的安老爺子一樣目光老辣,分析的如此鞭辟入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