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百善孝為先(第2/2頁)

回來述職的人身份很是特殊,其實也是錦衣衛中的人,此人乃是上一任錦衣衛指揮使,名叫萬通,乃是萬貴妃的弟弟,因此得到萬貴妃舉薦任職,在任期間,這位萬指揮使和這萬貴妃幾乎是一個鼻孔兒出氣,萬貴妃當時能把觸手伸到外庭,其實也與萬通不無關系。

正是這個萬通,到了朱佑樘繼位之後,自然是尋了個由頭把他貶出了京師,不過萬貴妃不管如何,也算是朱佑樘的繼母,所以對這萬通也只是貶斥而已,直接發配去了遼東,借口是以錦衣衛的身份欽查遼東軍務。

這種差事其實是最難受的,看上去似乎是去遼東做土皇帝,其實不然,遼東那個地方,軍頭諸多,這些人不像驕橫,對朝廷派下來的錦衣衛人員也一向是置之不理,而且那地方是苦寒之地,禦使又多,是朝廷的重要焦點匯聚之處之一,稍稍有點兒過份的舉動立即便有禦使彈劾,所以這萬通與其說是欽命去公幹,倒不如說是流配去了遼東吃苦。

轉眼過了十幾年,宮裏早已將這位萬欽差忘了個一幹二凈,若不是因為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是絕不可能把他招回來的,以皇上的心思,自然是對這個家夥眼不見為凈的好,最好一輩子都不要出現,可是就在大年三十的時候,海西女真發生了變亂。

當時萬通不知被誰整了一下,借口說是海西那邊的軍務松弛,讓他去巡查,誰知道這一入城就遭到了海西女真人的叛軍攻襲城池。

守軍一陣慌亂,事實上,遼東的主要軍力部署都在西面,主要是與朵顏三衛防禦來自西方的瓦刺、韃靼人,而遼東各部,因為一直對朝廷溫順,所以朝廷也不可能將精銳的邊軍調到海西女真那邊去,而當時城塞中的守軍人數不過千人,且大多都是老弱病殘,駐守這兒的守備叛軍攻勢兇猛,幾乎打算棄城投降,而正在這個節骨眼上,萬通卻突然出現,殺死了守備,奪得了兵權,並且以欽差的身份下令死守,足足熬了五天,等到遼陽那邊的明軍派出了援軍,才總算是挽救了城塞,彈壓住了海西女真人的變亂。

這一役其實只是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可是弘治皇帝上位以來,戰爭可謂少之又少,因此這一場平叛便顯得十分耀眼起來,遼東各巡撫已經飛快派人送了捷報到朝廷,而這萬通顯然時來運轉,立下了這麽大的功勞,宮裏就不可能再將他繼續遺忘,不說能升官發財,至少從遼東那鬼地方回到京師是肯定的。

果然,昨個兒的時候,據說皇上就已經連夜下了旨意,讓萬通回京,並且迅速的擬定了賞賜。

而這萬通是什麽人,大家卻是知道,這個人可是關系著萬貴妃啊,萬貴妃是什麽人,大家自然也都明白。於是有人上書反對,俱言這萬通從前的罪行,可是也有人上書支持,說什麽萬貴妃再壞,那也是陛下的母親,萬通再如何有過錯,可是現在畢竟立下了功勞,陛下切莫因此而失了孝義。

後者的奏書把孝義擡了出來,宮裏頭看了會是什麽樣的表情,只怕也唯有天知道了,大家議論紛紛的就是這個事兒,支持萬通的有之,反對的也有之,其實說穿了,大臣們只是為辯而辯而已,這些整日閑的發慌的人,總得找點兒事兒做。

在這個時代,最講究的就是孝義,孝為百善先,而皇上名義和萬貴妃是母子,萬貴妃做的再不對,從道德禮儀上來說,朱佑樘也必須事在膝下服侍。而現在萬貴妃已死,他的弟弟也自然也好善待,如此才是個仁孝的好皇帝。

這種道理在後世聽來簡直就是荒謬之極,可是偏偏這些聲音卻是此時最主流的價值觀,誰若是違反,少不得又要承受不少口誅筆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