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江淮風雲(一)

廣陵郡也就是揚州,距長安一千七百余裏,自兩晉起江南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後,地處江淮腹地的揚州便漸漸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隋煬帝楊廣為使江淮物資得以北上,遂開始建設大運河,到了唐時,漕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經過大唐百年的勵精圖治,政治清明與經濟繁榮得到有機結合,最終成就了大唐繁盛一時的開元盛世。

也就是從開元五年起,楚家開始慢慢走上了政治舞台,安史之亂後,世家崛起,楚家虎踞東南,以廣陵郡為本宗,勢力滲透到淮南及浙西數十個郡縣,有帶甲軍數萬,戰船千艘,最終躋身為天下七大世家之四,從慶治五年楚行水入朝任太府寺卿開始,一晃二十余年過去了,山河依舊、世家已老,隨著地方軍閥割據越演越烈,隨著張煥在隴右崛起,大唐世家朝政終於走向了末路,無論是崔家、裴家、韋家、張家、楊家還是王家,六大世家相繼在內訌與戰亂中離開舞台,唯有楚家偏安一隅而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就如同夕陽落山前總要有最絢麗的一幕,楚家注定會成為最後一個謝幕的世家。

廣陵也是大唐的商業中心,城內萬肆齊聚、商賈雲集,這裏地勢平坦、航運便利,西有長江之利,千石大船可抵巴蜀、襄陽,東有大海之浩渺,北接新羅、日本,南至閩粵,甚至遠渡重洋,大食、波斯皆有海船可通達於此,而廣陵又是漕運的發源地,一百余年來,源源不斷的江淮物資被龐大的船隊輸向中原、關中,再加上肅宗年間開始鹽業專賣制,鹽稅逐漸成為大唐主要的財政收入,而廣陵附近盛產海鹽,這就更使得廣陵在大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很長一段時間,大唐的鹽鐵監(相當於現在的稅務總局)便設在廣陵。

四月,正是綠肥紅瘦、落英繽紛的暮春時節,在江都縣城的一座私人碼頭上,一艘烏蓬小船正緩緩靠岸,船頭坐著一名四十余歲左右的男子,他頭戴紗帽、身著青袍,三縷長須飄然於胸,目光中透著精明,在他身後則站著兩名強壯的大漢,皆是黑衣短襟,臉上沒有絲毫表情,他們顯然是這名中年男子的隨從。

小船靠了岸,船夫殷勤地跑上來搭了船板,“客官,這裏就是宋錦記的碼頭,你的目的地到了。”

中年人微微一笑,向後面的隨從使了個眼色,一名隨從放下了五貫錢,“這是你的船錢,講好了五貫錢,一文不少。”

“不少!不少!”船夫千恩萬謝地將錢收了,他又意猶未盡道:“聽客官口音是長安來的,可千萬要當心一點,最近聽說楚家在嚴查長安來人。”

“多謝了!”中年人拱拱手,轉身上了岸,河岸上是江都縣城南的一條小街,也是商鋪密集之地,這裏大多經營各種錦緞,貨物主要都是通過水路運輸,所以這條小河就成了各家商鋪的運輸通道,小街是商鋪的背面,路上行人稀少,只有一些夥計在搬運貨物,宋錦記是這些商鋪中規模屬於中等的一家綢緞店,主要經營蜀錦,盡管規模中等,但每日也有千貫資金進出,若在小縣城,它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店了,可惜它是在商業繁盛的揚州,日進出萬貫的大店比比皆是,楚家的楚墨堂日出入資金就高達六萬貫,涉及糧食、布匹、茶葉等大宗物資,還有李承宏的錦繡坊,專營高档綢緞、高档瓷器,日進出資金四萬貫;李伸兄弟的吳越堂,做大食貿易,日進出資金三萬五千貫,這一間間官商大店壟斷了廣陵的主要商業,廣大中小商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不過宋錦記還有另一個特殊身份,它是隴右內務司設在廣陵的分支,主管整個淮南地區的情報收集,有成員一百余人。

中年人上了街道,背著手不慌不忙地從後門走進了宋錦記,後院裏,十幾個夥計正在忙碌地整理貨物,眾人見他貿然闖進,立刻有一人上前來詢問,“客官若是買貨,請走前門,這裏不接待外人。”

“我既不買貨也不賣貨,我找你們掌櫃。”中年人一口京城口音,頓時讓所有夥計都警惕起來,這時,一名三十歲左右的夥計頭上前將他們引到一間客房,見左右無人便低聲問道:“請問客官貴姓?找我們掌櫃有什麽事?”

中年人負手笑而不語,他身後一名隨從取出一塊銀牌晃了晃,冷然道:“請告訴侯掌櫃,我家主人姓杜。”

那夥計見來人出示的竟是銀牌,心裏大吃一驚,要知道內務司下管轄數千人,令牌分為金銀銅鐵四種,金牌只有都督和內務司正才能持有,而銀牌也只有寥寥十數人,其余各地的頭子也只持有銅牌,而來人竟拿著銀牌,不容置疑,這必然是一個長安來的高官,夥計頭肅然起敬,立刻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道:“請杜先生稍後,我這就通報掌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