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安西戰略(一)

宣仁七年七月,回紇國內發生嚴重內亂,拓跋千裏率軍攻入都城,宣布廢除忠貞可汗,另立新汗,此舉得到許多忠於前登利可汗的回紇貴族的支持,在嚴重的執政危機下,遠在北庭與唐軍對峙的忠貞可汗被迫無奈,遂於唐軍講和,雙方在兩天的談判中終於達成一致,忠貞可汗以書面形式承認北庭與安西歸屬大唐,並命令安西的頡幹迦斯放下武器、向唐軍投降,而唐軍承諾安西回紇軍在放下武器後可以過境,並在其離開北庭後發還武器。

同時,張煥也明確表示將支持忠貞可汗重返汗位,在必要時唐軍可以提供援助,七月底,可汗與唐軍講和的消息尚未送達安西,腹背受敵的頡幹迦斯為打通北上的道路,在博斯騰湖以北與唐軍決戰,卻被唐軍南北夾擊而大敗,回紇南征軍死傷近半,數日後,忠貞可汗下令放下武器的命令傳到了安西,糧草盡絕的頡幹迦斯也知事急,遂向唐軍投降。

四萬回紇軍分三批在唐軍的監視下離開了安西北上,最後在北庭以北的多邏河與忠貞可汗匯合,大軍返回漠北,就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回紇南下戰役最終以回紇全面失敗而告終。

但就在唐軍與回紇軍在博斯騰湖大戰的同一時刻,遠在拔換城的吐蕃軍開始向龜茲進發,企圖將唐軍趕出安西,王思雨部主動出擊,他親率八千騎兵,在龜茲以西的白馬河流域截住了吐蕃軍的先鋒。

……

茫茫大草原仿佛一個巨人張開臂膀向四面八方伸展開來,天空是一望無際的蔚藍,大地被炎熱的藍色穹頂籠罩著,幾只雄鷹在天空翺翔,目光銳利地注視著大地上的軍隊。

王思雨的騎兵可以稱得上是西涼騎兵中的精銳,他們一部分是隨王思雨奪取石堡城的老兵,另一部分則是從河湟被解放的漢人奴隸中挑選出的強健者,還有一些羌人騎兵,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個個騎術高超,可以幾天幾夜不下馬背,隨後又在三年臥薪嘗膽式的殘酷訓練下,他們不僅掌握了騎射、刀術等搏擊技術,而且有著嚴格的組織紀律,動則奔騰如雲,靜則凝重如山,正是有這支精銳的騎兵,才使王思雨能晝夜行軍,一舉奪取焉耆和龜茲。

作為統帥,王思雨繼承了其祖父大唐軍神王忠嗣的精神,他忠誠、堅毅、果斷,他有時象一把鋒利的寶劍,能一往無前地斬斷殺伐;有時又如一片平靜的大海,在平靜的海平面下蘊藏著洶湧的暗流,他今年只有三十歲,但已是身經百戰的老將,沉穩而不失銳氣。

遠方一名斥候飛馳而來,大聲稟報道:“將軍,吐蕃人先鋒已在二十裏外,約六千余騎。”

“我知道了,再探!”

“遵命!”斥候行一禮,調頭而去,王思雨打手簾向兩面眺望一下地勢,白馬河從西北方向流來,在遠處劃出一條弧線,又向東北方向流去,就仿佛一把長弓,蜿蜒流轉,而在五裏外的河邊則是大片森林。

王思雨沉思片刻,便令第一營都尉曹漢臣道:“你可率三千軍隱藏於樹林之中,待吐蕃兵過,從後面掩殺。”

“末將遵令!”曹漢臣手一揮,三千軍從隊伍中分出,向北疾馳而去。

唐軍放慢馬速,盡量休息馬力,約又向前行了三、四裏,這時,遠方西北方向的一塊高地上出現了十幾名騎兵,那是吐蕃人的斥候,王思雨立刻下令,擴張大旗,平造出萬人的氣勢,隨即一支五百人的巡哨向吐蕃斥候追殺而去,吐蕃斥候調頭便遠遁了。

王思雨手一擺,五千騎兵立即停止前行,在草原上靜止下來,騎兵作戰,除了騎士本身的裝備和馬匹的精良外,還講究氣勢和戰法,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唐軍優勢在於裝備精良,不僅配有長槊和橫刀,還有犀利的弓箭,尤其是西涼軍,他們將傳統的騎兵弓箭裝備改成了硬弩,士兵們統一配備擘張弩,射程可達二百三十步,有效殺傷距離為一百五十步,它的威力、射程、精確度都遠在弓箭之上,唯一的缺點就是射速和靈活性較差,為此,西涼軍騎兵的一個最主要訓練課程就是在高速奔行中騎射,王思雨的騎兵個個都能熟練使用弩箭。

箭也不是普通的箭矢,這次王思雨部配備的就是專門對付吐蕃人的透甲箭,箭頭呈尖錐形,長而尖細,且三面開槽,是專門針對吐蕃人的鎖子甲而研制。

為了對付吐蕃人的騎兵,唐軍還做了大量的其他準備,比如戰馬,吐蕃人戰馬的特點是負重和耐力極好,適於在高寒地區長途跋涉,但馬速不快,尤其缺乏沖擊力,而西涼軍主要配備突厥馬為主,也是耐力持久,但體型較小,速度也跟不上,為此,張煥在幾年前便派人引進了一批上好的大宛種馬,派專人在河西管理繁殖,同時又購買了一批焉耆馬,這兩種戰馬高大神駿、四肢修長,對韁繩的控制異常敏感,速度和爆發力都極強,可惜這種良馬也並不多,幾年來,整個西涼軍也只有二萬余匹,其中一萬匹配備在張煥的近衛軍中,而另一萬匹就是配備在王思雨的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