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鏖戰會西堡(下)

清晨,河湟軍出乎意料地沒有發動進攻,他們退兵到近十裏之外紮下大營,大營內,馬重英背著手在帥帳裏來回走動,他臉色異常陰沉,眼中隱隱閃爍著怒火。

令他惱火的原因不是昨夜的失利和會西堡援軍到來,而是他帥案上的一封信,信是由贊普所寫,今天淩晨剛剛送來,信中拒絕了他關於張掖出兵武威,前後夾擊張煥的建議,並要求他立刻返回河湟,不要妨礙吐蕃即將與大唐的會盟。

在信的最後含蓄地告訴他,現在吐蕃已經兩線作戰,一路在趁回紇內亂之機爭奪北庭,而另一路則南征天竺,已經打到恒河北岸,再無力承擔三線作戰,希望他能保住吐蕃的河湟糧倉,言外之意就是不贊成他向東方用兵。

馬重英也知道吐蕃面臨的困境,人口不足,又要兵據萬裏,其實除了南下天竺、北取北庭外,更由於吐蕃對天竺用兵,大食也加緊了在吐火羅地區的布兵,吐蕃與大食的矛盾也是一觸即發,實在不能再對逐漸恢復實力的大唐用兵,所以與大唐會盟確實是明智的政治選擇,可是在會盟之前,馬重英希望能拿下會西堡這個大唐戰略上的制高點。

馬重英能理解吐蕃目前的形勢,但他惱火的不是這個,而是這封信其實並不是贊普本人的意思,是他的政敵大相尚悉東贊的建議。

前吐蕃贊普赤德祖贊死後,新贊普赤松德贊即位時年僅十三歲,吐蕃內政外交便由三尚一論共置,其中論就是指他馬重英(馬重英吐蕃名論悉諾),由他和三尚中的尚悉東贊共任大相,本來二人相處甚好,在進攻大唐的幾次戰役中配合默契,但隨著贊普的漸漸長大,二人為取得贊普的信任而開始發生矛盾,最後他們在引進天竺密教大師蓮花生入吐蕃一事上發生了分歧,從此二人不合。

由於尚悉東贊得到吐蕃另一大貴族勢力那囊氏的支持,逐漸占據了上風,五年前,馬重英因反對與大唐會盟一事被尚悉東贊進讒言而罷免了宰相,改任河湟都督。

馬重英知道在這封信的背後隱藏著尚悉東贊的私心,他不想自己讓插手到河西,更不想讓自己得到駐紮在河西的兩萬吐蕃軍精銳,否則進攻一個小小的武威郡還不至於影響到吐蕃的整體戰略布局。

但贊普的命令他又不能不聽,好在贊普並沒有限定時日,也就是說自己至少還有三五日的緩沖時間。

馬重英在大帳裏的腳步慢慢放緩,他眉頭緊鎖,開始重新評估奪取會西堡的可行性,按原計劃他今天將在南北兩面同時大舉進攻,將所有兵力全部壓上,在氣勢上完全壓倒對方而取得勝利。

但昨晚唐軍援兵的突然到來打亂了他的部署,對方的援軍也並不多,只有四五千人,但是戰鬥力卻十分犀利,這就使得他不得不重新考慮這次會西堡之戰。

他並不知道昨晚來的是什麽人,但他知道張煥手下有一支十分精銳的騎兵,從昨晚援軍的表現來看,這極可能就是張煥的那支騎兵,也就是說唐軍主帥張煥到了。

馬重英是個十分重視情報之人,早在去年冬河隴之變時,他就密切關注大唐局勢,他很清楚張煥與韋諤的矛盾,這也是他敢於集中大軍壓上的原因,韋諤此人色厲膽薄,不足為懼,倒是張煥敢於虎口奪食,轉戰千裏,打下一片基業,這才是他馬重英應該引起重視之人,以此人的野心是絕不會滿足於小小武威一域。

馬重英站在帳門久久凝視著會西堡,會西堡的守軍到今天應該有七八千了,再加上一些民團,已經達到萬人,又有如此堅固的城堡依憑,而自己只剩下三萬余人,就正常的攻防戰而言,這已經沒有取勝的可能。

但馬重英卻並不想就此退兵,能不能奪下會西堡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他看重的是這將是他與張煥的第一次交手,從這次交手中他可以切實地感受這個潛在對手的行棋風格。

他沉思片刻,立刻叫來手下大將論薩沙,囑咐他道:“你率三千步兵,攜帶三架雲梯再繞到北面,給做出大舉攻城之勢,記住,只是做勢,而並非真正進攻,聽我的命令行事。”

論薩沙領軍去後,馬重英又命另一名大將道:“你率五千羌人騎兵,偃旗息鼓,布成一千人疑兵到東面的密林裏,若敵人騎兵出城,給我斷其後路。”

下完兩道命令,他仰起白發蒼蒼的頭顱,豪氣萬丈地大聲喝令:“擊鼓,準備出擊!”

……

會西堡,張煥從眺望塔上極目遠眺,只能隱隱約約看見的敵軍營盤影子,馬重英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了,他應該知道在三比一的攻防軍力對比上,又有河隴地區首屈一指的堅城固堡,進攻方是極難取得勝利。

從他昨晚見機不利便立即撤退來看,這位吐蕃名將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絕不可能會意氣用事,也不會不知道韋諤有趁虛偷襲河湟的可能,那他想幹什麽?張煥眯起眼慢慢地笑了,難道他馬重英是想試探自己不成?如果是這樣,他就不怕自己把他反試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