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各有所求(第3/4頁)

可是韓王偏不聽公仲朋的建議,斷絕了與秦國的來往。秦王見韓國出爾反爾,很生氣,決定狠狠教訓一下韓國。樗裏疾統率大量秦軍向韓國發起進攻。兩軍相持了一年多,楚國的軍隊遲遲不到,不是路途太長,而是壓根就是個騙局,秦國也看透了楚國的把戲,於是對岸門(今河南許昌西北)發起了瘋狂的進攻。韓軍被打得大敗,一萬多顆腦袋被收入秦軍的功勞簿。韓軍的前線統率公孫衍也無力回天,只好腳下抹油走人了。秦軍還覺不解氣,又攻占了魏國的焦和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

韓國弄巧成拙,還連累著魏國吃掛咯。兩國元首只好向秦國服軟,韓國向秦國送去了人質,魏國被迫按照秦國的意志立親秦的公子政為接班人。就這樣韓國和魏國又一次被迫成為秦國的馬前卒。張儀主持的連韓魏伐齊楚局面再次形成。

公孫衍所策劃的第二持抗秦同盟就這樣被秦國當頭一棒敲死在腹中。他本人也因吃了敗仗,榮譽掃地,無臉再回韓國,只好返回魏國。在魏國的朝廷,他的政敵們用各種陰謀詭計、爾虞我詐熱烈地歡迎他的到來。公孫衍硬著頭皮迎戰,在心力交瘁的時候最終被政敵派出的一名刺客奪去了性命。一代風雲人物,國際最著名的外交家,合縱事業的創始人,就這樣以最齷齪的方式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時間是公元307年。

但公孫衍所開創的事業已經深入人心,新一代的接班人將高舉合縱的大纛勇猛向前。

【3、齊燕之戰】

五國攻秦的時候,齊國之所以無動於衷,是由於注意力一直被周邊的利益所吸引,同樣是利益,齊國沒有必要舍近求遠。讓齊國哈啦子直淌的那口肉是燕國。公元前318年,燕國發生一件近2000年未睹之怪現狀。燕王噲在前代聖人禪讓精神的指引下,義無反顧地將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

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燕王噲這個人有些不正常,給人感覺有點五迷三道,也許是古書讀得太多了,對堯舜禹等先賢十分推崇,經常表現出厚古薄今,恨不得將他們的禪讓故事再次搬上戰國的大舞台。這種懷舊情結也大概只有唐吉訶德能與之相媲美。

燕王噲的思想動向被相國子之敏銳地覺察到了。子之原本是個能幹的家夥,在他的掌控下,燕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改革,向著新時代穩步地邁進。但當之子發現燕王噲身上有濃厚的懷舊情節時,野心家的兔子開始在心中逐漸成長。終於有一天他無法抑止內心的狂熱,向炙手可熱的王位發起了沖擊,但操作是含蓄的,手法是巧妙的。

子之首先通過裙帶和蘇代拉上關系,使蘇代為自己說話。蘇代是蘇秦的大哥,同樣是靠嘴皮子吃飯。蘇代出使齊國歸來,燕王噲很關心地問道:“齊宣王能成氣候麽?”蘇代道:“不行啊,齊宣王不信任大臣。”於是燕王噲堅決信任子之。其實蘇代在放屁,齊宣王是非常信任大臣的,孟嘗君被信任得一塌糊塗。

子之又通過鹿毛壽向燕王噲傳話,“後人之所以稱頌堯的賢能是由於他能夠禪讓天下。大王如果能夠把天下禪讓給子之,那麽您就會成為與堯齊名的大賢,後人稱起來必定是堯舜禹噲。”燕王噲聽後,有那麽一點動心,就把國家大權交給子之,子之的權勢又增加一截。

子之又組織了一個遊說團隔三差五地對燕王噲道:“我們知道大王您一心想向堯學習,可就怕好心辦不成好事。大王不要忘了古時候禹本來是想把社稷禪讓給益的,可是又同時讓他的兒子啟當權。禹老之後,按理本應該是益接班,但是啟不幹,遂起兵攻打益,最後奪得了繼承權,堯舜禹的禪讓風範到此劃上了句號。大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與禹相同,您本想禪位與子之,卻又讓太子繼續掌權,名義上禪位與子之,實際上掌權的還是太子。長此以往,舊事必然重演。大王不得不察!”

燕王噲為了崇高的理想在所不惜,一狠心將太子的權力轉交給子之。燕王噲一家從權力的寶座上退了下來。子之十分排場地坐在燕國的王位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好不愜意。燕王噲也十分配合子之的工作,以臣自居。

燕王噲很滿意,他踐行了心慕已久的先賢精神。子之很滿意,他登上了朝思暮想的王位。但,有人不滿意。

這個人是——太子平。

太子平可沒有其父的高尚情操,他很清醒,很現實。亂世之中,權力就是一切。聲名純屬扯淡。

為了奪回本屬於他的王位,公元前314年,太子開始發難。他聯合將軍市被攻打子之。子之也不示弱,調動國家正規軍迎戰。市被不敵,竟陣前反水,投靠子之反攻太子。太子奮起抵抗,兩軍鏖戰數月,士兵死傷數萬,兵鋒所及,十室九空,老百姓紛紛逃散,水深火熱,苦不堪言,人們發出同一種聲音:救世主何時才能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