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顧茅廬的真相(第2/8頁)

從常識上來看,當荊州的氣氛慚慚緊張起來,戰爭行將爆發之時,諸葛亮不可能跟死豬一樣,沒有任何反應的。

如果他有反應,又會如何一個反應法?

當然,他派了司馬徵和徐庶,去劉備那裏替他做宣傳,事先炒作他。可這也不能保證劉備就非要三顧茅廬不可。劉備這輩子,除了曹操,任何人都不會放在眼裏。再者說了,劉備也是個深明人情世故的智謀者,他必然會想,如果三顧了茅廬,卻請來一個圖有虛名的人,這可咋個整?那劉備趁早別混了。

再者說,如果招一個員工,就要顧三次茅廬,再招第二個員工,你不三顧茅廬,第二個員工豈不覺得虧了?會跟你老板大鬧起來的。如果每個員工都要三顧茅廬,那劉備這輩子趁早別幹別的了,天天只顧茅廬了。

簡單的一個三顧茅廬,這個美好的傳說,是建立諸葛亮缺心眼、劉備心眼不夠用的良好基礎之上。

如果劉備和諸葛亮的智商,能夠與公眾平齊,那麽,三顧茅廬就不會發生。

同樣的,如果諸葛亮和劉備的智商比公眾高出許多,那麽,三顧茅廬就必然要發生。只不過,這個茅廬在發生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巨大的前提。

這個前提就是,諸葛亮一定要到劉備面前,秀一秀他的智識謀略。劉備是識貨之人,一旦發現諸葛亮,那麽諸葛亮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回家關上門睡覺,等著劉備三顧茅廬就行了。

沒有這個過程,劉備決不會行動,決不會去顧什麽茅廬。只有在這個前提發生之後,諸葛亮才勝券在握,高臥隆中,而劉備也才會哭著喊著,趴在諸葛亮門前苦苦哀求,打死也不肯走。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明白了,被史家貶斥為小道消息的《魏略》,和三顧茅廬都存在。諸葛亮確曾去劉備那裏,遞交過求職簡歷,而劉備也千真萬確的,三顧過茅廬。

全面的事件,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當曹操穩固了自己的地盤之後,諸葛亮就坐不住了,他在屋子裏團團打轉,不行,戰爭的中心,正猶如暴風雨一般,向著荊州徐徐推進,如果不馬上行動,等到數量以百萬計的殺人團夥來到,到時候你跟誰說理去?那些大頭兵大字也不識一個,就知道輪刀子砍活人。不行,我可是諸葛亮啊,不能讓人隨便砍。我必須出山,加入一個殺人團夥。

加入哪個殺人團夥呢?去曹操那裏,那邊的人才滿山遍野,擠得水泄不通,我去了也難以出頭。最好是加入劉備這個殺人團夥,小公司啊,到那裏混個總裁啥的,最容易不過的了。

可問題是,劉備這個殺人團夥,能夠支撐到今天,那是因為他們有料,屬於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範例。拜托了司馬徵、徐庶去忽悠他,可是這倆活寶不給力,根本不見什麽效果。

劉備心眼太多,想忽悠這家夥來三顧茅廬,那只有……只有我自己過去,遞交求職簡歷了。於是,《魏略》所記載的事情,就必然的發生了。

非發生不可。如果這事不發生,劉備見不到真貨,無法正確估量諸葛亮的實用價值,決不會冒巨大的經營風險,三顧什麽茅廬的。

諸葛亮來到劉備這裏,遞交求職簡歷。劉備一看,噢,來了個求職的,正好缺個調酒的服務生,就讓他來吧。於是諸葛亮就在心裏默唱著:“治大國那麽呼嗨,烹小鮮那麽呼嗨,治大國如烹小鮮,呼兒嗨吆……”就無證上崗,開始調起酒來。這時候劉備宴席,請來雜七雜八的怪人,讓諸葛亮調酒。諸葛亮一邊調,一邊問:“老板,看你眉頭不展,啥事讓你這麽愁啊?”

劉備道:“你個服務生問這麽多幹什麽?跟你說了,你也不懂。”

諸葛亮道:“也未必,至少老板說出來,如緩釋一下心裏的壓力。”

“也對。”劉備以為然,就說道:“荊州的太平日子,馬上要結束了,曹操那王八蛋,他可是說來就來啊。要打仗,就需要足夠的士兵,可是我研究這荊州的居民,發現最多只能征召十萬士兵,數量遠遠不夠,不夠曹操打的啊。”

諸葛亮笑道:“我以為什麽難事呢,原來是這麽件小事。”

“小事?”劉備眼珠子咕嘟一聲,鼓出了眼珠,“哎,我說你這個服務生,年輕人注意不要亂講話,當心大風把你的舌頭吹掉。我說的這個問題,天下還沒人能夠解決得了。”

“不,有一個。我能解決。”諸葛亮說。

只見諸葛亮不慌不忙,豎起一根頭,說出他的解決方案。當時劉備就騰的一聲跳起來,怔愕在當場。

正因為諸葛亮說出這番話,才讓劉備馬上意識到,這世上,還存在著一個比他和曹操加起來更具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