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掘墓人張之洞(第3/9頁)

張翰林道:王爺,這話你可問對人了,小可天天就琢磨這事。

真的?剛毅不信:你可別騙我,要是你真琢磨過,給我寫個條陳來看看。

【04.名臣張之洞】

幾日過後,剛毅從張翰林的條陳中,抄了兩條,就去上早朝。見到了慈禧太後,剛毅越眾而出:啟奏太後,微臣有本上奏。

慈禧太後詫異的看著他:剛毅,誰不知道你出了名的缺心眼,也會有本上奏?別是什麽家長裏短吧?告你說,你要是敢在朝廷上弄這事,我饒不了你!

剛毅急了:太後,微臣考慮的都是國家大事,豈有個家長裏短的道理?不信太後你看……說罷,把自己的奏章呈上去。

慈禧太後打開奏章,看了兩眼,忽然臉上變色,大喝一聲:剛毅,你好大的膽子!

剛毅嚇呆了,撲通一聲跪倒:太後饒命,饒命啊……

就見慈禧橫眉立目:剛毅,你給我老實說,這奏章上的條陳,到底是誰寫的?

這個……不幹我事啊……剛毅哭得淚人一樣:都是我一時不察,被人蒙蔽了,實告太後,這條陳是翰林院的張翰林寫的。

慈禧的聲音更加陰冷:剛毅,你可知罪?

知……不知……知不知……剛毅已經嚇糊塗了,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卻聽慈禧嘆息道:剛毅,不怪我罵你,咱們大清國,國大人多,卻反遭西洋蠻夷欺淩,為什麽呢?就是因為我大清吃飯的人多,有本事的人少。所以我才經常吩咐你們,要多加留意,發現人才,如今你找到了張翰林這等人才,不說快點向朝廷引薦,加以重用,反而壓制他,還偷他的條陳。剛毅啊剛毅,你這樣做,對得起愛新覺羅家的列祖列宗嗎?

原來是這麽回事,剛毅松了一口氣,稟報道:太後吉祥,雖然這事是我做得不對,不過那張翰林嗎,反正他也跑不了,以後臣會主動和他交流,多多探討治國良策,再抄幾條。

慈禧道:少來,你抄了一次還不夠啊?那張翰林叫什麽名字?

剛毅歪著腦袋,想了半晌:好象叫什麽張之洞。

傳旨,慈禧道:讓吏部看看,什麽地方官員有空缺,讓這張之洞去歷練歷練,以後咱們的大清國啊,很有可能得指望著他替大家幹活。

慈禧還真說對了,名臣張之洞,至此橫空出世,被吏部派到山西做巡撫,他是晚清時代有名的儒臣,甫一出世就順風順水,仕途上青雲直上,成為了晚清最為倚重的人。

但理有正反,話有兩面,張之洞橫空出世,只為強國而來,卻奈不得愛新覺羅皇氏的利益,是與國家利益相對沖的。結果是張之洞的苦心經營,不過是在滿清王朝的棺材上,吭哧吭哧的釘下了四枚大銅釘。

就此意義上來說,儒臣張之洞本人,不啻於大清帝國的最後掘墓人。

【05.帝國的棺材】

說張之洞才是帝國的掘墓人,這個論點肯定會有爭議。先把爭議放下,甭管大清帝國的掘墓人到底是哪個,但有一點:既然有人不辭辛苦的為帝國掘墓,那麽肯定,帝國這時候已經裝在了棺材裏。

那麽大清帝國的棺材,又是什麽呢?

說起帝國之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清王朝那渾然天成無懈可擊精巧備至勾連錯合的軍事體制。

說到清王朝的軍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遊手好閑托著鳥籠子的八旗子弟,但沒落的八旗並非是清王朝軍制的全部。要知道愛新覺羅皇族中人才躋躋,不乏具大智慧之人,如恭親王,如榮祿,如鐵良……上述之人奔走於海外列洋之間,無日不思效法西洋先進的軍事制度以強大清王朝,把八旗子弟描述成清王朝軍事體制的全部,不過是對皇家精英的羞辱,並非是歷史本身。

事實上,晚清之時,清王朝比任何人更早的意識到了八旗軍制的沒落,所以朝廷負責軍事的部門一下子設置了兩家,一為陸軍部,一為軍咨府。並有計劃,有步驟的要在全國設置三十六鎮新軍。

要建新軍,最重要的是什麽?

是軍官!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沒有高素養的軍官,決無可能出現高素養的軍隊,這是常識。可天地茫茫,四海無垠,上哪兒去找高素養的軍官呢?

只能是自己培養。

人才這種東西,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底下鉆出來的,只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教育出來。

所以晚清時代,為創立新軍,先在各省成立了陸軍小學,招收高等小學的畢業生,學習三年才能畢業,課程方面,數學要能夠解析二次方程,物理要知道牛頓三大定律,化學要曉得元素周期表。除此之外,學生每天還要出操兩次,光著膀子狂奔二百公裏野營拉練。

考入陸軍小學的學生,不只是解方程和光膀子狂跑,朝廷有旨,學子是帝國的未來,每個學生的衣食住行,統統由朝廷包了,發衣服,給飯吃,每個月還有370塊錢的零花錢要拿。只不過拿錢的時候,校官會嚴肅的問你:你丫拿的是誰的錢?你必須要響亮的回答:拿皇上的錢。校官再問:你丫吃的是誰的飯?你必須要響亮的回答:吃皇上的飯。如果你擡杠擰勁不這麽回答,那這錢就不給你花,飯也沒得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