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大遼三派

遼國,東京遼陽府。

這座城市如今正在變得不一樣。

首先是規模擴大了。去年隨著大量契丹人的遷入——尤其是上京家眷的遷入,遼陽府的人口一下子膨脹了起來,原本這座城市以渤海人、遼東漢人為主,作為上層統治者的契丹,在人數上也只是和奚族、高麗那樣的少數族群,但如今契丹人卻已經占據將近半數了,且至少有數百戶以上的“貴人”。

其次是治安變差了。這一大幫子“貴人”,都是不好伺候的主,他們在上京作威作福慣了,面對天策時或許會因為畏懼而懂得謙卑,但面對遼東漢民、渤海、高麗、女直時,卻依然高傲,兼之臨潢府才破,既有作為喪家之犬的悲憤而導致脾氣暴躁,也有可能“亡國”而帶來的危機焦慮,對其他族群尤其是遼東漢民防範極深。

最後,倒是在混亂之中商業變得繁榮了。數以萬計的契丹遷入遼東,他們在漠北與漠南的家園都丟了,必須要重新安家,一切草創之際,所需的各種商品自然十分龐大,缺口大到遼津放開懷抱吞納南方各國的貨物也遠遠滿足不了貴人們的需求。契丹畢竟立國數十年了,之前又有上百年的族群積累,契丹下層牧民雖然窮苦,上層的貴人們其實是有錢的,上京城破,牧場帶不來,家園帶不來,城池帶不來,但珍珠黃金卻能帶來,到了這裏要重建家園,就不得不將這些奇珍異寶貴金屬賣出去,以換取各種安家的費用與生活資料。

所以大智節到了遼陽府以後便受到了對他來說前所未有的尊榮與歡迎,這種尊榮盡管流於表面——契丹人骨子裏還是看不起被他們滅亡的渤海的——但至少讓大智節覺得自己受到重視了。

他家本在遼陽府,是城中的老住戶,宅院占地寬廣,契丹東遷之後,原本的城池便大顯狹窄,但喪亂之余無力營建,貴人們便侵奪了許多老住民的宅院,鬧出了很大的矛盾,大智節的家族本來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幸虧他出海有功,得到了耶律屋質的庇護,這才守住了家業。

一年多沒回家,家裏別的沒什麽變化,卻是多了一些叫炕頭的東西——煤炭這東西,一旦使用開來,就叫人無法割舍,隨著煤炭的開發和在遼東的迅速普及,炕頭也出現了。漢人之所以長期未能開拓到東北,或者屢占屢棄,氣候的嚴寒、生活的不便一直都是原因之一,像煤爐、炕頭、棉衣這些保暖用品的出現,對遼東人生活的改善之大是難以估量的。大智節憑其敏感的商家直覺意識到,這三樣東西以後若能普及開來,遼東將未必會輸給山東。

……

在家數日,一直有人登門,有來拜訪的——大多是商貿上的朋友親戚;也有些貴人的家奴,則是希望能從他這裏買到“唐貨”的。

到第三日上,連大遼的丞相韓德樞也抽空接見了他,並答應將他在唐國搜羅到的西域奇珍轉獻給地皇後。

由於交遊廣泛且能涉入契丹的高層,半個月下來,大智節對遼東如今的政治生態便有了新的了解。

……

如今的遼國,其政治體制已經與上京破城之前大不相同,權力格局更是大大變樣。耶律德光在戰敗之後就患上了重病,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烏州動彈不得,後來情況略有好轉後,才用擔架擡到船上,順流而下,來到了遼陽府,但人已經無法理事,只是吊日子罷了。

眾臣遂擁耶律璟為太子監國,由地皇後垂簾聽政——這是遼國如今最核心的政治現實。

契丹是在阿保機時代才正式立國,漢化未深,皇權、皇室不可侵犯的觀念尚未深入人心,耶律德光作為此子當初得國繼位又有些不正,當契丹整體國力處於上升期時也就算了,現在不但失地喪土而且兵敗城破,在失去治事能力以後,即便有合法的繼承人,遼國仍然因此而處在分崩離析的大危機中。

也虧是地皇後手腕了得,護著孫子,才總算將一個隨時可能四分五裂的遼國給勉強統合了起來,但內部統一要想做到契丹立國時的程度那是不用想了,如今的大遼國內,大小派系割據嚴重,其中以各派對漢文明的態度,正明顯地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被其反對者稱為“漢家奴”的漢化派。

這一派的人擁有絕大多數對漢文明有較深接觸的大遼高層,以及大部分的漢族官員,過去一年多治理遼東漢民、穩定遼東局勢、挽救遼國財政、收攏遼東人心,靠的都是他們。

在經濟上,漢化派掌握著八十七萬在籍漢民、四十萬在籍渤海民和十幾萬高麗人,這些可都是東北寶貴的農業人口,在可以預見的來年,這個階層所控制的人口,能夠生產出供給兩百萬人吃食的糧食,此外更在短短一年時間裏就營建了一個海貿港口(遼津),為剛剛在遼東站穩腳跟的遼國帶來各種急需的物資,輸送源源不絕的商業利潤。可以不誇張的說,漢化派如今已經掌握了遼國九成以上的經濟資源,而且這種絕對壟斷的地位還在急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