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兵圍洛陽(第4/5頁)

符彥卿笑道:“石重貴對汜水關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關中除了有四萬兵馬之外,還積有兩年存糧。只可惜人無戰意,士無鬥心,搜刮了這麽多糧食,也都是送給了我們作嫁衣。”

張邁道:“四萬兵馬能吃兩年,那我們三十萬人馬就能吃三個月,夠了。”

符彥卿道:“我們當然是不能完全指望因糧於敵的,不過如今的形勢,短時間內的確可以不用從開封那邊繼續運糧食了。”

這次張邁對攻略洛陽的戰略構思就是“大張旗鼓、速戰速決”。

去年年底幾個核心將領開會討論如何攻打洛陽時,有人是主張精兵取勝的,畢竟現在的洛陽幾乎就沒有一支能夠與天策幾支精銳正面抗衡的部隊,只要有一兩支精銳人馬穿刺過去,打到洛陽城下也不見得有什麽懸念。而且精兵作戰,動用的人少,所耗的軍費糧秣也就少,比較符合當下天策唐軍的財政狀況。

但張邁最後卻還是否決了這個提議,認為走精兵路線雖然也有機會取勝,但兵力少了,除非在戰場上大開殺戒震懾立威,否則就會讓一些人心存僥幸,只要中間有一個據點奮力抵抗就會拖慢整場戰役的進度,而張邁又是不想多殺人的。一旦戰場陷入膠著勢必曠日持久,到時候要省錢糧反而陷入困境。

因此張邁便決定反其道而行,不止不走精兵少兵路線,甚至還大張旗鼓,在當前財政所允許的極限下動員了幾十萬民夫,造出一個偌大的聲勢來。果不其然,聽說有四五十萬大軍會師西進,不但沿途州縣全無抵抗之意,就連太原、長安都點燃不起救援的念頭!其實這也很正常,任誰聽說張邁精銳盡出、發動三四十萬人馬兵圍洛陽,只要不是個傻瓜,都不會再趕來送死的。

果然,自張邁的大纛公開南下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個月,秦晉兩地都未發一兵一卒,汜水關一破,洛陽更是成了一座孤城。

……

三月初十,張邁的大纛進入鄭州,中原士紳夾道迎候,這個場面不像是打了勝仗,倒像是士紳們在迎接張邁“南巡”。

張邁在城門口出言成憲,以秦之東、晉之南、魯之西、荊之北的中原之地為河南路,今年夏秋兩季,河南全路農稅全免。

政令傳出,萬歲之呼聲響遍全城。

三月十二,張邁的大纛進駐汜水關,傳下第二條命令,這次卻是一條軍令:大軍以汜水關為大本營,向西推進,沿途軍民人等,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

張從賓正想有所表現,聽到命令伏身出來道:“請元帥三思!此次東進,晉匪必然有所抵抗。如今麥田已近成熟,若彼伏兵於田中,我軍無法察覺,必遭伏擊。若彼戰敗又從麥田退走,我軍限於軍令又將無從追擊,那時候恐將不當敗而敗,當勝而未能勝也。”

張邁笑道:“也什麽也,你一個武人,別學這種文人腔調。你說的這種情況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前提是石重貴有能耐發動得了人海戰爭!但現如今人心歸我,我為給百姓保住接下來一年的口糧,走漏幾個毛賊也在所不惜。至於埋伏嘛,此去我們不需要占鄉據縣,我們這一路去只走大道直奔洛陽就可以了,不用分散兵力騷擾鄉間。再傳令洛陽諸鄉縣,若有人敢踐踏麥田,此次用兵期間,無論唐晉,許其打死無罪,死者身上財物,就當作是踐踏麥田的補償!”

果然軍令傳出,整個洛陽盆地無論士紳還是百姓都交口稱贊。

從汜水關再往洛陽,自秦漢到隋唐歷代修整,有著一條寬闊的通天官道,石重貴如今還能搜羅起來的人手不過三四萬,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弱不堪戰,天策幾十萬大軍從官道上浩浩蕩蕩地開過去,哪有給他埋伏的余地?

唐軍的斥候在數日前就已經進入洛水流域,三大前鋒於三月十三日也望見了洛陽東門,後續人馬又源源不絕地開來,張邁隨傳令圍城。

精兵擅長的是摧堅破銳,但像洛陽這樣一座大都會,要圍困起來就需要人手了。楊信、折從適和折德扆,三部精銳鎮住了洛陽的東南、正南和西南的道路,衛飛騎射突進,繞道切斷了洛陽與西面的聯系,正東自然是天策的中路大軍源源不斷地開來,卻留下了北門不圍,正是圍三缺一的古訓。

符彥卿抵達之後,更是將二十幾萬大軍分派出去,將洛陽東、南、西三個方向圍鎖得水潑不進、油滴不出,然而所有的圍困卻都與城門城墻保持一段距離,留下了一片足堪野戰的戰場。

張邁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你要打就打,要降就降,要跑就跑——我連去河東的路都給你留了。

人在沒有陷入徹底絕望的時候,一般就不會走極端,畢竟張邁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守軍走投無路之下放火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