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上京會戰(五)

從朔方到敕勒,正在形成一條新的白銀航運通道。

秦西與河東之間,本來可以走關中平原,渡過黃河轉向東北,但這時候關中分裂為東西兩塊,雖然商隊可以進入石晉國內,但那畢竟是民間行走,軍事運輸就沒法到達。而如今天策唐軍正對東北用兵,一條從甘隴前往敕勒川的通道勢在必行。

當初薛復北上,走的是陸路,這條道路雖然直接,但陸路運輸注定了成本較大,薛復是帶著數十萬牛馬北上的,所以能這麽做。但往後再要靠牛馬或者挑夫來縱跨從秦西到敕勒川的千裏道路,成本卻是太高,幸而甘隴到敕勒川之間,有一條天然水道的存在——黃河!

黃河在位於朔方的青銅峽(今寧夏境內)以上段,河道狹窄,落差巨大,一些地方簡直就是瀑布,因此不大利於進行航運,但一過青銅峽,那便進入沖積平原帶,整整接近兩千裏的河段,河床寬廣,水流平緩,正可行船。隨便紮個木筏順水漂流,也能運上幾千斤的貨物,對商旅來說,有什麽比不費畜力人力而行千裏更劃算的?

這樣一條航道,如果放在經濟發達地區那是典型的黃金水道,但黃河的這一段,起點的朔方(今寧夏一帶)半農半牧,終點的陰山南麓又是著名牧場,屬於商業極度不發達地區,因此這條航道一直未能產生什麽經濟效益。這條河道落在遊牧民族手裏時自不用說,在漢唐全盛對北用兵時,中原調遣物資從比朔方富裕十倍的河東調集自然方便得多,因此在歷史上也從來不是什麽重要的軍事運輸路線。

但現在卻是一個特殊時期,河東還在石晉手裏,張邁要從秦西前往晉北,考慮到運輸成本,自然走這條黃河航道最是劃算。

十營的陌刀戰斧新陣從秦西騎馬出發,楊光遠抽調二千輕騎隨行,五千人沿著葫蘆川,行軍半個月,便越過了青銅峽,在這裏有一個新建的碼頭——如今已經形成一個市集,就叫峽北集。

張邁到了這裏以後便下令伐木為筏,半個月時間就造了大量的木筏,這段時間,從河湟、劍北和秦西各地抽調的五營番騎兵、五營漢步兵、十營遠程射擊隊伍以及一千輔兵,也都陸續到達。

從人數來講,這支軍隊只有一萬二千人,數量不多,從各地到峽北集又是境內的中途行軍,這筆費用鄭渭還負擔得起。

更何況以鄭渭的個性,不會只算軍事賬。當初耶律屋質南下、北上的兩次屬於臨時行動,此後又有商家通過他們走過的這條路形成商道,但都未作為固定的路線,這次張邁選擇了這條行軍路線,如果一切順利,則能將這條運輸線轉為定例,並趁機健全沿岸各地的補給據點,到時候,東南則秦西、西南則涼蘭,商路將匯聚於此,通過黃河抵達敕勒川,然後再沿著陸路進入晉北,甚至將隨著天策唐軍勢力的擴張向燕雲、東北、漠北邁進,並將之納入整條絲綢之路。

天策自接收了朔方以後,在這裏重點發展的是農牧業,但隨著晉北商路的開通,峽北集的商業因素便活躍了起來,如今甘隴地區商人和軍隊之間關系良好,天策唐軍在很多時候都已經成了境內行商的保護傘,天策唐軍軍律嚴明——更不用說有張邁坐鎮,這也是唐軍和其它軍隊區別開來的重要特征,若換了那些劫掠成性的大軍行走,只怕商人們都要躲得遠遠的免得被其掠奪,但西北的商人,卻很喜歡跟著張邁的大軍出發,因為在大軍附近,治安會非常好。盜匪絕跡,胡兒順服,甚至連天氣似乎也都變得更加晴朗。

……

峽北的商人聽說張邁要來,湊錢將三艘大河船,改造成了三艘對內河航行來說已算巨大的樓船獻給張邁作為坐舟——士兵們可以將就,元帥也坐木筏就未免寒酸了。

張邁也不推辭,在峽北集閱兵之後,便率領大軍登上舟船木筏,萬余大軍便順著和緩的水流向北行進。西北地區的人不習慣乘船,盡管無風無浪,但許多士兵一踏上船就全身搖晃,一些將領甚至要求上岸隨行,哪怕這一段的黃河水平緩無波,在他們卻寧可坐在馬背上顛簸也不願意坐船。

但張邁卻拒絕了所有人的要求,勒令全軍都上船出發。這還是內陸河流而已,但已經有士兵不停嘔吐,但吐了幾百裏之後便習慣了。雖然可以坐在船上一動不動,許多將領卻覺得這比馬上顛簸對士兵體力的消耗更大。

其實以木筏為主體的船隊走得很慢,一個時辰不到二十裏——這個速度比人快步行走也快不了多少了,張邁的樓船也不能脫離大部隊,習慣了後世輪船速度的他實在難以想象長途水上行軍會慢到這個程度!然而張邁仍然堅持坐船,並拒絕了將兵們上岸行軍的請求,只準許兩支各五百人的騎兵部隊輪流在兩岸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