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東都宰執

洛陽,馮道府邸。

後唐王朝的這位宰相,近一年來頗享太平。北邊的軍務,李從珂都不讓他插手,只是讓他去處理民政,至於南面,隨著李從珂地位日益穩固,東南西南諸國都不敢惹洛陽,荊楚甚至還派來了使者做表面文章地稱臣。李從珂正戮力對付北邊,因此也沒有向南邊開戰的意思,這讓秦嶺、淮河一線得到了和平,南方的物產也在這種局勢下陸續北運,一方面促進了中原經濟的復蘇,而從更大的視角望下來則是促進了整個絲綢之路的繁榮。盡管整個世界還處於戰亂割據當中,但是絲路沿線卻是前所未有的景氣。

至於西北,天策唐軍則維持著一貫的外交政策,繼續維持著“兄弟之邦”的定位,本來在邊界接壤之處,就算沒有戰事也必然經濟蕭條,但在秦隴之間,由於後唐方面的克制和天策軍方面的努力,西北邊境一日繁榮似一日,如果不是雙方還不在一個政權底下,讓有識之士對未來有隱憂的話,這簡直就是一個盛世的開端了。

對於這種形勢,馮道頗感欣慰,作為儒家的信徒,他的心是向著百姓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做哪個君王的宰相無所謂,甚至是要去和外族妥協他也可以忍耐,而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減輕百姓的痛苦,增加百姓的福祉。只要誰能做到這一點,馮道就會毫不猶豫地支持他。

從後唐常駐涼州的使者範質發回來的書信中,馮道察覺到甘隴的政治在走上正道之後,正處於迅速復蘇當中——這種復蘇就隋唐時代而言的。隋唐時代遺留下來的許多基建設施,在天策軍手中已經修復了八成,而且又有許多新的設施在修建,與此同時軟制度的建設,也有超邁漢唐之處。這種勢態對比起周邊的後蜀、吐蕃、契丹諸政權來都要高明得多。就是馮道所執掌(民政部分)的後唐也瞠乎其後。

近年來甚至出現了某種微妙的變化:當天策政權頒發某項利民政策以後,洛陽方面和成都方面都會跟進,雖然會做一些修改,卻都是對涼州方面政治改革進行某種呼應。

對於這種變化,軍人和百姓尚不覺得如何,馮道卻敏感地意識到此乃天地倫常大變的先兆——涼州方面竟然引領了天下制度變革風氣之先!這可是國政爭衡上的根本大事!

“天策軍的每一步,都走在朝廷前面啊!”

馮道敲著範質寄來的書信,嘆息著。

將範質的書信放入秘囊後,他又取出另外幾封書信來——這卻是秦北的一些情況了。

這幾年,中原的佛教起了某種微妙的變化,幾乎每個州都多了一些與西北佛教關系甚深的高僧,這些人或者直接來自西北,或者是認同了甘隴政權下張邁所提倡的佛教精神。他們以世外之人而積極入世,賑貧濟弱,撫孤恤老,但又遵守當地律法,盡量與政府合作而不是與政府爭權,但這樣反而在民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隱隱自成一宗,但又有糅合天台、禪、凈之勢。且這些寺廟聲氣相通,從疏勒到涼州,從涼州到長安,從長安到洛陽,再到太原、幽州、青州、徐州,形成了一個隱形的網絡。天策政權的許多情報,正是通過這個通路進行傳遞。

不過,懂得利用這一點的並不止張邁與魯嘉陵,中原的士階級對此也在爭取,知識分子常與佛門高僧有所往來,讀書則寄居,出行則寄宿——這是唐朝以來形成的傳統,他們也利用這個網絡構建了自己的信息網絡,有時候也與佛門共享情報——作為知識界的領袖,馮道因此能夠收到各種各樣的風聲,有一些事情,李從珂被瞞住了,馮道卻了如指掌。

這時他所看的書信,正是連樞密院劉延朗也忽略的一些東西——那就是秦北的變化!

“魯和尚做的好事!”馮道喃喃道:“不過他以為他的作為無人看得透?真當我中原無人麽!”他合上了書信,尋思:“不過他們能如此破費,救得數十萬百姓,卻也是大功德一件。聖上如今一門心思地要先對付駙馬、契丹,對秦北的纖芥之疾沒有興趣知道,然這個苗頭看似微小,卻需杜其漸!只是我若貿然將此事捅穿,到頭來不但於國家無益,且以劉延朗等人的行事風格,多半會害苦了這數十萬人!我當想個法子,使百姓既蒙其惠,又將折、楊拉回來。”

他的能耐當世罕有人能比得上,就算是天策政權下久經歷練的鄭渭、張毅等人,火候上也要弱他三分。然而鄭渭魯嘉陵等與張邁是一條心,行事之際可以動用天策政權所能動用力量的全部,馮道與李從珂卻是兩條心,李從珂的目的是要稱霸,要的是讓他的君權覆蓋四海,對馮道只是利用他來幫自己牧民收稅,而馮道之所以會與李從珂合作,為的卻是如何最好地保護百姓與天下。正因如此,他雖然位居宰輔,但所能動用的力量卻十分有限,韓昭胤劉延朗等人還常常會掣肘他,甚至就連獲取情報這樣的事情,馮道也還要利用自己私人的影響力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