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擁與贈(第3/5頁)

這一年,在涼州軍民的擁護下,張邁決定建元天策,父老們衷心擁戴張邁為天策上將,軍方稱元帥,民間則稱之為王,自蘭州以至於寧遠,對外皆稱大唐天策軍。

聚會當晚,張邁下令全城通宵不禁,任軍民徹夜狂歡。

第二日飛騎四馳,將西北軍民的決定告知全境以及鄰國,薛復、楊易、郭洛先後上表稱賀。

文書傳到契丹,述律平道:“禍患已成,哼哼,天策上將,天策上將——他是要學李世民啊!既然是要學李世民,那多半就要當天可汗,既然要當天可汗,對漠北怕就不會放過。孩兒,你打算怎麽料理他?”

耶律德光道:“盧龍和河東,剛剛都有文書傳到。”他取出兩封書信來,道:“母後讀了之後,或許會對天下的局面有另一番的看法。”

同樣的文書傳到洛陽,李從珂看了冷笑道:“天策上將?他當自己是李世民麽?為何不直接稱天可汗算了!”

馮道說道:“陛下,張邁如今之功績,稱天策上將正合宜,若就稱天可汗,那只會惹人笑話了。”

李從珂冷笑道:“你倒還替他說話!”

薛文遇道:“有唐一代,稱天策上將者,除了李世民之外更無第二任,張邁這樣狂妄,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四方君主,誰沒有野心呢。”馮道:“契丹已經稱皇,孟氏亦已稱帝,而張邁只稱天策上將,而不稱帝,那就是他還有自知之明。他稱天策軍,那是要和我們有所區別,但仍然稱大唐,那就顯然是不想與我們徹底對立。至少,他還不敢與陛下並列,陛下,對麽?”

李從珂的脾氣緩和了些許,才道:“依你說怎地?”

馮道道:“張邁只患在手足,契丹之患在胸背,而國中之患……”李從珂的臉色變得沉重起來,馮道卻還是繼續說:“才是心腹之疾啊。因此老臣以為,手足之患可以慢養,而國家之治理卻已經刻不容緩,還請陛下聖裁。”

李從珂道:“但張邁抗我聖旨,如今又自稱王爵,朕若不加懲處,而是一味安撫,實在有損朕的龍威。”

馮道笑道:“那卻容易,張邁如今雖然自稱天策上將,又對外宣稱是出於民授,然而終究未得他人之承認,他既已認陛下為兄,若陛下能夠寬宏大量,贈予王爵,則三年之內,西北可無大患。”

李從珂道:“三年之後呢?”

馮道道:“只要陛下能夠勤於政務,三年之後,國家必已安定,兵甲必已精足,那時候征不服討不順,還怕壓不服一個小小的張邁?”

李從珂轉怒為悅,笑道:“好吧,就再聽宰相一次。”便命另外一個宰執劉煦擬旨,明日朝奏。

眾大臣出得殿來,劉煦拉著馮道到偏僻處,道:“親家,你可給我出了個難題了!這道聖旨你叫我怎麽擬?那個張邁當日既不奉旨,你如何還能讓陛下給他封王,我只怕他便是封王也不要,那時候豈不更落了陛下的面子?若有損國威,你我也都要吃罪!”

馮道笑道:“不怕,天策軍的情況,我已頗有了解,他們其實是很急著要跟我們和解通商的。至於這聖旨,還不是咱們商量著辦?放心,我有辦法讓張邁接受。”

“怎麽辦?”劉煦問。

馮道低聲道:“聖旨副本存於三台者,仍用一個封字,亦以此告知四方,至於給張邁的正本,則改一字。”

“改什麽字?”

馮道道:“將封字,改為贈字。張邁其實願意退讓,只是不願意低頭,用此贈字,再加上許他通商等條件,他就算不跪下領旨,至少不會拒絕。”

劉煦恍然大悟,笑道:“親家,說到智謀,你終究勝我一籌!”說著便拱手而去。

馮道看著他的背影,再望望身後的宮殿,喃喃道:“智謀,智謀……儒生手無寸鐵,在這個亂世,這點智謀又有多少用處?唉,能為百姓多謀一分平安,便是一分吧。”

尾聲

成都,天府之國。

過去的一年無論是對西北來說還是對西南來說都算是多事之秋,西北多了個張邁,以新興之威一舉統合安隴,聲威震懾萬裏之外,西南則死了個割據雄主孟知祥。

孟知祥本是後唐派駐巴蜀的方面大臣,在後唐的變亂中割據自立,他正式稱帝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但真正掌握蜀中政權卻已有多年。

當其時,中原紛擾,北方禍亂,唯有蜀中久安,孟知祥擇良吏、除弊政、安流民,與百姓休養生息,就在李從珂窮得連給從龍兵將賞金的承諾都兌換不了時,巴蜀卻在原本就厚實的基礎上又得到了近十年的平穩發展,整個西南糧豐米,百姓鼓腹謳歌,成都更是滿城錦繡,遍地膏油。

可惜孟知祥沒能享受到這份福分,在其最得意的歲月裏忽然病逝,留下一個十來歲的兒子孟昶繼立蜀國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