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隱戶(第3/3頁)

古代生產力低下,下等田所產經常只夠農戶糊口,中等田才小有盈余,必須靠著用人力少而所產多的上等田,才是產生“余糧”的最重要來源。因此統治者對上等田最為重視。張邁在疏勒是開過荒,種過田的,所以也明白這個道理。

烏思禮當下就在木筏上跪下獻策道:“大將軍,若我軍將士能不顧勞苦,就地屯田,一冬所種,來春可得糧草百萬石,此大將軍雄視河西之資也!”

張邁笑道:“我自己也是種過田的,辭什麽勞苦。”

烏愛農大喜道:“若是如此……”

張邁卻已經搖頭道:“不過我不能就在這裏屯田啊,我還另有要事,張掖河沿岸的這片良田,必須另外找人來種。”

烏思禮微為失望,張邁已道:“此田本來是我大唐所有,被回紇人竊據,如今物歸原主,自然便當盡數辟為公田。思禮,我說,你給我擬授田令。”烏思禮忙應道:“是。”取出筆墨紙硯以及小幾,就在木筏上待命。

張邁道:“從明日開始曉諭甘州全境:所有男子,十八歲以上,四十歲以下,即可到甘州城門登記造冊,凡能為唐言、姓唐姓、取唐名者,便有機會得到這張掖河畔的上等良田耕種,得授田畝若幹,每年收取稅賦若幹,其余歸其養家。”對烏愛農道:“挑選授田者的身體、家庭標準,我會讓薛復制定。至於應納稅賦比例,你可與慕容老將軍參詳琢磨,當使得到授田之農夫不至過重,而使國家稅賦得以確保。”

烏愛農先是一怔,隨即明白過來,心道:“這不是唐朝賴以開創盛世的授田之舉麽?”大喜之余,歡呼道:“大將軍英明,大將軍英明!如此一來,則是寓搜隱戶於授田之中了。”

張邁一笑,道:“這也不算什麽英明,前人應該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了,咱們不過是師法先賢罷了。”

便在這時,有快馬馳至河邊,揚動旗號,一艘小木筏蕩了過來,信使在筏上跪稟:“涼州折逋氏,似有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