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 又得千金

於闐的大軍駐紮於蒲昌海,蒲昌海邊有一座樓蘭古城,樓蘭古城在漢朝曾經是人口超過十萬的城市——在那個時代,十萬人口已經是世界級的大都市了,所以這座城市規模很大,但在內陸河改道以後,隨著蒲昌海的枯竭樓蘭國也走向了滅亡,古城的外圍已經被風沙吹蝕得只剩下斷壁頹垣,昔日城池的主人不知因為什麽緣故都已經死光了、走光了,但城池的主體卻還保留得很好——這是臨近沙漠地區常有的歷史現象。

西域的城池和中原不同,中原由於石料的相對缺乏而不得不發展出更容易被毀滅的土木結構建築,而西域的環境允許許多古代王朝都用石頭來做建築,這也是羅馬、埃及能留下上古宏偉建築而中國不能的原因。樓蘭古城的城墻是用粘土和紅柳條相間夯築,雖歷經千年仍十分的結實,古城的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一百丈,城內有土坯佛塔以及一些大型房屋,也有一些矮小的民居,馬繼榮找到這個差點被風沙淹沒了的古城之後驚訝地發現其城內建築居然基本完整,大軍開進去以後就能住下,甚至都不用搭帳篷。

這裏本來只是於闐大軍的暫住之地,按太子李從德的想法是想去敦煌依附他的外公,結果沙州那邊還沒回音,楊易和鄭渭就發來了邀請請他們進駐焉耆,這卻讓李從德有些為難了,要答應安西軍的使者嘛,怕外公會責備自己來到附近先投外人不投親人,要往沙州嘛,沙州那邊還沒來消息,君臣商量過後決定兩個地方都不去,就留在蒲昌海。

但李從德畢竟臉嫩,一時不知道該怎麽回應安西軍的使者。

馬繼榮代為應答,他先問戰況,在聽說高昌已經克勝大捷以後笑道:“我們本來是趕來增援,沒想到這邊戰況進展得這麽快,我們都沒出力的地方了。此次趕來的軍馬太多,全部進駐焉耆只怕會驚擾了焉耆的居民,都沒仗打怎麽還來大軍啊。不如我們就在這樓蘭古城過冬吧。”

跟著修書一封,在信中暗暗道明了無法就食於焉耆的苦衷,張邁聽說了情況後也不放在心上,卻讓龜茲方面向蒲昌海供應糧草。

“務必要充足供應,不可冷落了原來的好朋友。”

不想龜茲這邊熱情,沙州那邊也是如此,李從德畢竟是曹議金的外孫,外公對外孫怎麽能待薄呢?所以兩個地方都運來了糧食,沙州這邊運的仍然是谷物羊群,而龜茲這邊則大為不同了。

安西軍自打下疏勒以後,不但兵器在改進、種馬在改良,而且對於後勤也有諸多發明。

首先是在運輸工具上,一種裝載量很大的大型馬車被薩迪發明了出來,這種大型馬車車廂十分寬大,車體可以拆卸,在適合行走的路況中組合起來,只要畜力足夠,用一個馬車夫就可以運載二十匹駱駝的物資。要知道在中古時期後勤運輸最大的消耗就是人本身,如果一個運輸兵是背著物資從後方到前線,那麽在路上就得被他吃掉一半以上的糧食,用上馬情況會好一些,而薩迪發明出來的這種大型馬車由於載重量較大,因此在增加單位運輸量的同時還能夠大量減少運輸隊伍中途的糧食消耗。

安西軍從龜茲發糧,先走到赤河河邊,將糧草和馬車車體拆卸後搬上木筏,利用這條內陸河一直運到斷流處——這裏離蒲昌海已經不遠了,同時馬隊在河邊一起隨行,在斷流處馬夫拼好大馬車再將馬套上,所有糧食都搬上大馬車再一路運到樓蘭古城。

龜茲離樓蘭古城的距離比起敦煌到樓蘭古城的距離還要遠一些,但由於運輸工具得當、運輸路線適宜,來自龜茲的補給反而快了很多,而且龜茲方面出動的運輸隊伍只有兩千五百民夫外加八百騎兵,就運來了比出動一萬民夫的歸義軍還多得多的物資。

馬繼榮見微知著,在這件事情上便暗中指點李從德,要他注意安西軍與歸義軍的區別:“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安西軍如何克敵制勝太子你還沒機會見到,但你看看他們的後勤組織便知道這支軍隊的了不起。”

在他的指點下李從德果然發現了許多細節,安西軍在路線上選擇先水運後陸運,這條路線顯示了安西軍在這件事情上也做過詳密的參謀計劃,至於大馬車則顯現了安西軍在後勤技術上的用心,甚至就是運輸兵護衛隊伍的精神狀態明顯也比敦煌來的輕騎護衛好得多。

當雙方的物資搬卸下來以後,李從德又發現將士們更喜歡安西軍的東西,而不喜歡歸義軍帶來的物資。

敦煌運來的主要是谷物和羊群,那是最常見的口糧了,本來也沒錯,錯只錯在他們和安西軍放在了一起就有了比較——

安西軍帶來的東西裏頭有一部分是經過加工的,素食方面是熟炸面,肉食方面是肉幹——肉幹是向遊牧民族學來、而由唐軍後方的食物工坊加以流水線生產的,至於油炸面那就是張邁的“發明”,軍隊出征在外舉炊不易,並不是任何條件下都有機會埋灶做飯的,這時候通常就只能啃幹糧了,但長久這樣會影響士兵的營養以及士氣,這激發張邁便想起了上一輩子的方便面來,他教食品工坊的主廚先將面條切絲蒸煮油炸,讓面條定型,做成了類似方便面的食物,運到前線之後士兵用熱水一泡就能吃了,萬一連熱水都找不到,幹吃也比其它幹糧來得可口。不但可口,而且這些加工過的食品比起沒加工過的食品更加方便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