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和平的威脅

劉岸聽何春山分析了薩圖克的動機和手段後,道:“他們若是想要利用我們,怕也沒那麽容易得逞。”

“其實就是讓他們得逞又何妨呢?”何春山說道。

“你這是什麽意思?”劉岸問。

何春山道:“薩圖克利用我們,我們也可以利用他們。薩曼若是以為我們已與薩圖克達成諒解,不但會去爭取薩圖克,而且對我們態度也會軟很多。鄭濟和斯提爾談了那麽多的條件,巴勒阿米原本的打算,應該只是敷衍應付,但如果局勢有了變化,卻有可能因此而順水推舟、弄假成真。而鄭濟和斯提爾談的密約,對我們雙方來說卻是都有好處的。”

鄭濟和斯提爾的密約劉岸早已從李臏處知道了前因後果,但是從敵營剛剛回來的劉岸,卻對唐軍當下的內部形勢和所面臨的外部局面,有著比以往更加深刻的認識。

他曉得何春山所說的“好處”乃是一種穩定與平衡,即設法維持嶺西現有軍政勢力的分布格局,在達到一種勢力均衡之下建立和平,再在和平的基礎上開拓商路,這無疑符合安西境內一部分人的利益與期望,甚至也是西域某一個階層的利益所在。

正因此,近來的一些事態,正在影響著唐軍的決策朝這個方面發展。

穩固的邊疆,和平的外交,通暢的商路……這大概也是大部分安西民眾所渴望的生活,就近期而言也符合安西大都護府的利益。可是就長期而言呢?

當邊界確立起來,當安全得到了保障,當生存變得不是問題,當人們開始用商業來追求財富的時候,唐軍的將士們還將為什麽而戰,還是說,他們將從此失去了戰場,失去了用武之地?

一直以來,唐軍之所以能夠不斷壯大,靠的就是生死攸關的威脅,在生死線上不斷掙紮,正是求生存的意志激發了他們最大的力量!可如果懸在頭頂的寶劍忽然歸鞘,安西唐軍還將靠什麽來維持自己的銳氣與戰鬥力?如果唐軍失去了戰鬥力,這份靠軍勢平衡構建起來的和平,又能夠繼續維持多久呢?

“這份和平,會不會來得太早了呢?”

……

還在八剌沙袞時,在南下之前阿爾斯蘭曾召開了一個軍帳會議,探討南下的目標與策略。南下是肯定的,混一了兩河流域的嶺西回紇風頭正勁,當然要對外擴張,不過當時阿爾斯蘭有兩個用兵的選擇:一個是安西唐軍,一個是薩圖克。

對於安西唐軍,意在驅逐,即將唐軍趕回葛羅嶺以東去,至於進入疏勒,在疏勒攻防戰以後西域諸胡已經不知不覺間產生了恐懼心理,覺得葛羅嶺山口以東是一個不可測的用兵之地——號稱二十萬人的諸胡聯軍,說敗就敗了,除了薩圖克帶了兩三萬人逃回來之外,其他軍馬幾乎每一個整編得以撤回,疏勒,疏勒,那實在是一個太叫人害怕的地方了。所以大部分人都對越過葛羅嶺山口有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對於薩圖克,則意在吞並,阿爾斯蘭已經吞並了土倫可汗的土地與部眾,如果再兼並了薩圖克,則嶺西回紇的統一偉業便告成功。

這兩個敵人其實都是準備打的,可問題是,應該先攻打誰?一開始,大部分人都傾向於攻打薩圖克,因為薩圖克在兵敗之余,士氣降低到了極點,是個軟柿子,而八剌沙袞方面士氣正高,諸將都認為幾萬大軍壓將過去,捏就把薩圖克捏死了。

但後來阿爾斯蘭的宰相科倫蘇卻推翻了這個看法。他認為薩圖克雖然兵敗,但還保存有相當的戰鬥力,且怛羅斯地區有山地、沙漠的阻隔,薩圖克為了保住他最後的一塊土地勢必拼死反擊,那樣的話戰爭的勝負就很難說了。

而且如果先進攻薩圖克會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可能會促使薩圖克在無可選擇之下徹底倒向薩曼,如果薩圖克依附了薩曼又死守山城滅爾基,那麽怛羅斯攻防戰的結果可就難說了;第二個難題,則是唐軍的動向——如果阿爾斯蘭先攻擊薩圖克又被拖住了的話,那勢頭正旺的安西唐軍會否出兵雅爾進而襲擊八剌沙袞呢?

科倫蘇提出了這兩個難題之後,軍帳之中就靜了下來,因為大部分武將都解答不了這個難題。最後是科倫蘇自己提出了一個選擇標準,那就是哪一家在受到打擊時第三方不會出兵援救就攻打誰——即如果攻打薩圖克而安西唐軍不會出兵,那麽就攻打薩圖克;相反如果攻打唐軍而薩圖克不會出兵增援唐軍,則攻打唐軍。

“大汗,我覺得眼下博格拉汗兵疲糧少,死守有余,出擊不足,只需派遣數千人馬把守住出入滅爾基、俱蘭城的山口與沙漠,就能叫博格拉汗不敢東出滅爾基半步,相反,安西唐軍那邊會有什麽舉動我們卻是難以估計。反過來,如果我們先打敗了唐軍,那時軍威勢必大振,不但訛跡罕可以收回,葛羅嶺山口可以封堵,就是怛羅斯也可以不戰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