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章 朝鮮風雲:鴉片、禍狗和紅顏

聖道十二年六月,朝鮮國王李昑在釜山登基為帝,國號為韓,年號為崇道,意義自然是追隨聖道皇帝之路。英華扶他為帝,許朝鮮自立,李昑自是滿心感激。雖都是皇帝,卻絕不敢跟李肆平起平坐,不僅在年號上表了忠心,還要求本國處處以英華為尊,包括繼續稱呼李肆為大皇帝。

大韓立國,不僅極大地鼓舞了站在李昑這一邊的朝鮮軍民的愛國熱情,還嚴重動搖了李光佐一派的決心。不少文武官員跟隨李光佐叛亂,目的就是在未來的朝鮮帝國之下分潤新的利益,現在朝鮮帝國沒憋出來,原本的國王李昑卻得了英華支持,一步到位,弄出來個大韓帝國。

消息傳到北面不過數日,就有大批官員逃奔南方,更有宗室決斷地南投,李昑現在還沒兒子,他要是翹了,總得有李家人接大韓皇帝的位嘛。

李光佐正如狂潮一般向南逼壓的兵鋒驟然停了下來,李昑的軍隊卻士氣猛漲,有了敢戰之心。不僅是因自己搖身成了“皇軍”,大批精良火槍也正從海上運來,源源不斷地發到軍中。更有穿著淺黃土色軍服的英軍,不,該叫“志願軍”,一批批自釜山和蔚山等南面海港上岸。

前景無比光明,李昑和手下的文武官員充滿信心,這信心自然跟新得的國號和帝位有關,但更多還建立在《英韓友好協定》,俗稱《釜山條約》這份盟約上。

英韓相互承認主權,並約定世代友好。大英從各個方面幫助大韓收復國土,包括出動軍隊,賣先進武器,提供軍費貸款。而大韓則全面開放通商,並且出讓海關權償還貸款,並免費租借濟州島。

鑒於大英不願刺激滿清,讓其將局勢誤讀為大英要自朝鮮方向深入滿清關外之地,大英軍隊以民間自願者的身份入朝。這僅僅只是名義,終究還是英華紅衣嘛,韓人是這麽理解的。

因此釜山蔚山等地官員組織起大批民眾搞歡迎儀式,鑼鼓喧天地迎接“王師”。可名為“志願軍”的王師裏,竟然大多數都是口吐“阿裏嘎多”的倭寇,這讓民人極度惶恐。順天甚至還發生了歡迎人群崩亂,踩踏死傷無數的事件。

還好,恐慌很快就被控制住了,韓人們發現,志願軍裏還有中國人,雖然不多,卻管理著整支部隊。六月下旬,隨著英華兩位少將入朝,志願軍確實是英華紅衣的結論也得到驗證,忐忑不安的韓人們終於鎮定下來。

以薩摩人為主,補充九州所募日本人,總數五千人的日本師,加上兩個南洋殖民營,兩個紅衣營,以及若幹炮兵,志願軍規模不大,人員到齊也不過一萬四五千人。

志願軍的作用是充當尖刀,真正要挑起重任的還是“韓軍”,李昑在英華樞密院的幫助下,緊急展開新軍編練工作,準備將手中軍隊擴充到五萬人,而且全是裝備燧發槍的火器軍。樞密院當然很積極,韓軍早日成軍,英華紅衣早日把聖道四年式的舊槍換掉,而且給韓人的舊槍還是按新槍計價……

志願軍的出現,讓李光佐和左未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一面收縮兵力,一面催促錫保所部“聯軍”盡快南下。

錫保是年羹堯從江西接出來的,光緒之亂時,因為還在趕路,避開了那場血腥風波。乾隆登基後,對他既防也用,繳了他的滿軍營,把他丟到關外當盛京將軍。

此次他以聯軍名義入朝,的確是有年羹堯推動,允諾可以在朝鮮獲利。另一方面,太妃、恂親王和乾隆皇帝也怕英華自朝鮮入盛京,順水推舟地同意了錫保出兵。

可錫保所部“聯軍”不過五千人,不僅沒什麽大炮,兵丁手裏的碎發槍還是“盛京造”。錫保雖熟悉火器軍操練之法,但時日尚短,這支聯軍戰力很不可靠。

不僅李光佐驚慌,左未生也急了,他們雖已動員起朝鮮所有營鎮衛戎軍,兵員足足十萬,但八成都是拿著刀矛弓箭的農民,根本不堪戰。剩下的兵丁雖是以火繩槍,弗朗機炮等火器為主,收拾李昑的舊軍沒問題,對陣志願軍和新韓軍卻毫無把握。

左未生緊急求告年羹堯,要求冒險自海路派援軍,送軍械入朝。

山東登州府城,立在北門城樓,眺望廟島長山島,年羹堯的臉色如海面一般平靜,可目光不斷變幻,顯出他內心正波瀾翻滾。

年羹堯沒頭沒腦地自語道:“是不是就此而止的好?”

身後的年斌驚呼道:“大帥不可啊……”

年羹堯已生退意,他看清了朝鮮局勢。聖道皇帝扶起大韓和崇道皇帝,還派兵入朝,吞朝鮮之心昭昭。

聖道皇帝既矚目於此,又怎能容他年羹堯奪食?惹得李肆惱了,不再顧忌他所營造的南北和睦局勢,不管是直接出兵山東,還是逼迫乾隆動手,都不是他年羹堯承受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