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總有人難以看透

英華官府正在下鄉,結構讓人很是看不明白,而天王府的三廳六科外加軍令廳的軍政結構,看起來像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外加宋時的樞密院,內裏卻是雲霧繚繞,不深入實務,也搞不懂具體的權責運轉。但就是這一套已經呈現中央對地方的政務架子,不僅全盤接下了滿清官府對廣東乃至廣西、福建各一部分地域的治理,還讓人心安定,工商繁盛。

李肆在政務上借用了後世的成熟管治架構,自然能做到深而細,相比之下,他的情報部門更為先進,完全是超越若幹時代的非凡產物。

於漢翼所掌的禁衛署直屬天王府,性質就跟某帝國主義大國的聯邦調查局一樣,任務由內而外分為三層,一是調查和處置危及李肆個人安全的威脅,二是消除針對核心要員和關鍵部門的威脅,三是拒阻清廷的探子細作。

尚俊所掌的天地會是不見光的秘密組織,更由李肆一手把控,性質跟那個大國的中央情報局一樣,活動範圍都在英華之外,由此任務也相對繁雜。刺探清廷動向是最基礎的工作,這項工作就已涵蓋太多。為此正不斷向清廷治下的官府和民間滲透,搭建情報網絡。

羅堂遠所掌的軍情處劃到了軍令廳之下,專為軍事服務。不僅肩負繪制軍用輿圖的使命,陸海各軍偵騎哨探都要向其提供軍情。借著俘虜的若幹清廷綠營要員,軍情處還在當面清軍綠營裏發展了自己的一套情報網絡。雖然跟禁衛署和天地會相比,規模最小,人員最少,但職權卻跟於尚二人平行,甚至經常是於尚二人為羅堂遠打工,畢竟英華現在還是以軍事為重。

這一套架子是因應需求的專業分工,相比之下,滿清壓根就沒有國家級常設情報機構。

滿清沒有情報機構,的確難以想象。漢人王朝時代,自唐時起,對內對外的情報機構就相次建立,如唐時武則天的內衛,宋明時職方司所承擔的一些職責。對內自然是鞏固皇權,對外則是基於實用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承認華夏非四海賓服的中央王朝,而是疆域有邊,教化有限,外敵確在。

總體而言,對外的情報機構很難擺上台面,但終究在漢人王朝的體制中一直存在。到了滿清,原本還承擔著一定諜探任務的兵部職方司再不提“外”字,而原本明代的東西廠內廠錦衣衛也被當作苛酷之政給廢掉。前者看似擺足了中央王朝的架子,後者更是被當作“仁治寬政”的象征,被不少人拿來說事。

可滿清的皇權已到極致,臣子就是奴才,“朕即國家”名至實歸。在奴才裏找一些心腹,靠漸漸發展起來的密折制度,人人皆是特務,相互監視,只有一個上線,那就是皇帝。以此政策對內,面子既光鮮,骨子又實惠。

而什麽對外的情報機構,既然朕即國家了,那什麽是外,該知道什麽,就得以皇帝的心思來定。立個常設的對外情報,難道要把這內外之分,敵我之辨,丟給一幫小吏來定?當然不能,所以終滿清之世,竟然沒有一個常設的對外情報機構,名義上兵部左侍郎還管軍情,但這“管”,卻是因事而管。

具體到實務層面上,那當然是有情報人員的,比如禁衛署就抓到過年羹堯,範時崇、陳元龍乃至穆廷栻、施世驃的細作,可只是軍政細節,因人成事而已。英華占著一隅之地,情報機構就有三個,以情報能力論,英華甩了滿清不知多少條街。

清廷和康熙是否將西北作為戰略重點,雖說坐等也能有結果,卻不符合英華傳統,當然也就是李肆的行事風格:搶占先機,絕不坐看風雲。之前應對胤禛的青浦佛岡兩戰如此,韶州之戰如此,之後出擊廣西和福建亦如此。小小英華三板斧,砍得滿清一口氣老是提不上來,才砍出了現在這樣一個局面。

如果清廷選定西北為戰略重點,英華就可放心地大展拳腳,選定英華的話,越早準備越有利。

而這個結論,就要由於漢翼、羅堂遠和尚俊給出,三人舉行初次聯席會議時,臉色都很是沉肅。

“軍情處最近的重點還在福建和江南綠營,湖南綠營是年屠夫之前剛拉扯起來的,滲透不多,層次也不高,拿到的情報都太零碎,從這兩面很難看到西北的動向。唯一有點跡象的是湖南江西綠營都在點馬,可那也是營頭們聽說西北要打仗,補不了軍馬,自己有了動作。”

羅堂遠一邊說著一邊看向尚俊,在他看來,這事還得靠尚俊。

“不知道天王為什麽要我來摻和這事,好像跟我無關。”

於漢翼資格最老,說話也就很直接了。他負責內部事務,清廷要做什麽決策,他還是下家,得等著別人給他情報。

“這事是歸兄弟我負責,但必須借重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