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迷亂的岔路口

潮州府衙後堂,李肆裹著軍用氈毯,在潮州知府、福建提督和廣東提督等滿清文武官員都睡過的一張大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安眠。

吳崖帶著鷹揚軍諸將圓滿完成了他交代的任務,僅僅三天就攻下了潮州府城。第一天清除外圍防線,第二天架設火炮,同時打退出城沖擊炮兵陣地的清兵,接著連夜轟城,第三天淩晨,潮州府已是空城。

廣東提督張文煥也光棍,帶著殘兵逃到北面的饒平縣,他判斷李肆要進福建,再不想攔著李肆的前路,反正他只要還待在廣東就不算失職。福建陸路提督穆廷栻入廣東就爭權,爭不到權,見施世驃跑了,也拔腿就走,既然不仁,張文煥只好不義。

得了潮州府,李肆本就想立即抽身趕去西面梧州戰場,雖然羽林軍和龍驤軍合兵一處,戰兵上萬,而清兵最多不過五六萬,還是各處零零碎碎湊起來的。但賈昊張漢皖太年輕,還沒有獨立指揮萬人大軍會戰的經驗,終究有些不放心。

可接著收到的消息讓李肆頭疼了,他不得不留下來布置應對措施。

兩條消息,一好一壞,好消息是,清廷派下兵部滿尚書殷特布為欽差大臣,節制閩浙兩江兩總督,加上重新劃回兩江總督節制的江西,殷特布總掌五省資源,要自東路發動圍剿。

這怎麽是好消息呢?

結合廣西重歸兩廣總督節制,由楊琳總掌西面的情況,李肆看出,康熙還在猶豫,還在觀望,還想跟他打一場有限之戰,不願調動全國之力。殷特布雖然是兵部滿尚書,卻非能領軍作戰之人,而五省資源乍一聽嚇人,光綠營就有二十多萬,可實際能抽調出來的不足十萬,殷特布也沒掛將軍銜,他只能負責後方運籌,前方兵將還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建制。

由此可以判斷出,未來半年內,在東面一路,他都只需要跟閩浙和兩江綠營對陣,這當然是好消息。

壞消息是,台灣不穩了,天地會在台灣的內線通報說,最多半月,台灣就要亂起來。

這怎麽是壞消息呢?

李肆早早就在台灣埋下了棋子,天地會在台灣的發展是尚俊的重點工作,推動台灣舉義就能分擔牽制閩浙清兵,分擔東路壓力。由前世歷史而知,康熙六十年,台灣朱一貴起事,起因雖然是台灣知府王珍苛政,可沒有熟悉軍伍的明鄭余部跟從,朱一貴這幫草莽也難以攻下台灣府城,一度占據全台。

眼下不過康熙五十四年,台灣府治還算平靜,李肆自然難從一般民眾下手,但這些明鄭余部卻是爭取的對象。早前李肆沒有讓天地會去找估計還在鳳山縣衙當衙役的朱一貴,更沒有去找客家土豪杜君英,而是讓鄭永去聯絡明鄭余部裏的熟人,替天地會拉線搭橋。

現在台灣明鄭余部準備舉義,難道不是好事?

當然不是好事,對李肆來說,時間不對。

原本歷史上的朱一貴起義,從朱一貴正式舉旗到他被俘,不過短短兩月時間,換到清廷的角度看,平定這場叛亂如摧枯拉朽般輕易。廣東客家人杜君英和朱一貴所聚福建人之間的內亂固然是一大敗因,義軍缺乏軍事經驗才是最為關鍵的原因,畢竟那些明鄭余部只是基層官兵。

一旦台灣舉義,施世驃為保自家後院,必定會舍棄福建,直撲台灣,即便義軍聚起十萬,卻都是烏合之眾,施世驃完全能以他節制的水師本部兵馬撲滅義軍。而他李肆現在還只是維持著東路戰局,要援助台灣義軍,有些鞭長莫及。台灣義軍若是被滅,以其牽制東路的構想就徹底破滅。

李肆當然希望台灣舉義,但不是現在,等到他力量再強一些,能有余力伸手,台灣才有力量成為他反清大局上的一枚棋子。

可李肆只能感嘆,局勢終究不是能以一人之力操控的,他攻下廣州,三路出擊,震動南方,台灣那邊的明鄭余部心思也活絡起來,覺得有了機會。

事已至此,天地會在台灣只有聯絡和刺探情報之力,無力影響對方決策,李肆只好一面急召鄭永赴台勸撫,一面讓田大由加緊籌集軍械,如果攔不住對方的行動,那就盡力幫他們,能幫多少算多少。

兩樁消息夾磨著李肆,外加梧州的局勢,讓他徹夜難眠,一時也覺得難以把握未來。

數千裏外的北方,北京雍王府書房裏燭火通亮,胤禛焦躁地來回踱步,兩眼滿是血絲,他內心也正處在劇烈的煎熬中。

“皇阿瑪剛給四哥復了王位,此策被駁過一次,再要重上,怕是要涼了皇阿瑪對四哥剛剛轉熱的心……”

另一人伺立一旁,溫聲勸著胤禛,此人年不到三十,眼眉雖還有些英氣,卻像是在磨盤下碾過一圈似的,整個人飄著一股異樣的滄桑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