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英雄不讀詩書

“哎呀,都督,不是我等不盡力,這年頭,哪有幾個人讀得起書啊!”話音剛落,幾個管家立刻大聲叫起了苦來。

“什麽,讀不起?!”朱八十一被弄得一愣,原本屬於朱老蔫的許多記憶,一下子就湧上心頭。讀不起書,朱老蔫是真的讀不起!父母失散,唯一的姐姐還被人搶去做了小妾,地位等同於家奴,拿不出任何錢來照顧他這個拖油瓶的弟弟。他當然不可能去讀書!可那些中等人家呢?這蒙元朝治下,雖然赤地千裏,每百戶人家當中,總有一兩戶是能吃飽飯的。按照華夏人父母餓著肚子也要供孩子讀書的習慣……

“的確讀不起。況且讀了書,也沒啥出路,所以讀書人就越來越少!”常三石敏銳地看出了朱八十一的困惑,小聲在一旁解釋。

知道朱八十一終日忙於軍務,頓了頓,他又繼續耐心地補充,“大元朝科舉向來是時斷時續,並且即便開了,也一直分為左右兩榜。右榜考試的題目簡單,考中了就能做官,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上榜。左榜全是漢人,題目難度是右榜的幾倍,考中了只是有候補的資格,要想當官,還得看背後的推薦人的份量夠不夠,有沒有錢上下打點……”

在他不厭其煩的解釋中,朱八十一終於弄明白了為什麽眼下讀書人如此稀少。原來這蒙元帝國是憑借弓馬取天下,對書本文化向來持鄙夷態度。再加上權臣們的力量也出奇的強大,在忽必烈之後,就能左右大部分官員的任命。其所推薦出仕的子弟和幕僚,朝廷不得不優先考慮。所以,科舉能起到的人才選拔作用已經微乎其微,很多情況下是開了也白開,於是幹脆直接一省了之。

直到了當今皇帝妥歡帖木兒上位,幾個權臣在相互傾軋的過程中,或者身敗名裂,或者元氣大傷。朝廷才重新把科舉從廢紙堆裏撿出來。但礙於蒙古人和色目人的顏面,也不能讓所有考生答相同的試卷。

對於一等蒙古老爺和二等色目財主,則題目務求簡單。對於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則難度成倍增加。並且參加考試手續也復雜了許多,首先得有名人或者地方官員推薦,才能參加省一級考試。省一級別考試名列前茅者,才有參加全國會試的資格。最後會試上中了甲等,也不能像蒙古和色目考生那樣直接取得官職,還要繼續上下打點,托關系走後門,才能獲得一個補任低級官員空缺的機會。像尚書、禦史、憲司這些能經常見到皇帝的重要崗位,漢人不在底層熬上十年二十年,是想都不用想的。

如此一來,讀書參加科舉,就成了既消耗時間,又見不到收益的事情。非但小門小戶不願意再讓自家孩子浪費時間和金錢,即便一些中產之家,只要族中在朝廷裏沒有過硬的靠山,也不願意培養出一個只能浪費糧食,其他事情都幹不了的“書呆子”來。久而久之,中原大地上的讀書人就越來越少,相反,渾身上下散發著戾氣,以敲詐勒索為生的地痞流氓,反而成為很多孩子的人生目標。

“就拿我們常家來說吧,我們常家從祖輩開始,就在運河上謀生,按道理吃穿是不發愁的。但上一輩兒和我這一輩的人中,男丁不過是開了蒙後,能看得懂賬目就不再繼續念了。既然讀多了也是白讀,誰還花那麽大力氣去背什麽四書五書,朱子蔡子?!”看著朱八十一一點點冷下去的眼睛,常三石以自己家族為例,做最後的補刀。

“這……唉!”又被古人給上了一場生動的民族主義教育課,朱八十一無奈地長嘆。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恐怕說得不是血統上的變化,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倒退,才是其真正含義。

整整七十年的野蠻破壞,恐怕花費三倍到五倍的時間,都無法恢復元氣。而兩百多年後,就又到了明代末年,又一個以劫掠為生的民族在白山黑水間崛起,將中國文明推進了更深的深淵。

“都督如果要求不太苛刻的話,倒是可以派人去揚州、集慶、江寧那邊去招募一些!”見朱八十一滿臉失望,韓家莊的管家韓仁擡起頭,小心翼翼地提醒,“那邊原本就文氣比較興盛,市井間又相對富裕。肯拿出錢來供兒郎讀書的人家多,一些科舉無著落的讀書人,也會流落在市井間以給倡優寫戲詞為生。即便腹中沒多少才華,替都督寫個文告,讀讀號令什麽的,也應該能夠勝任!”

“揚州、集慶和杭州……”朱八十一點點頭,嘴裏喃喃地重復。前後兩個地名就不用說了,集慶據他所知,應該就是後世南京一帶。這三個地方,後世高考的錄取分數線,一直在國內排得上號。眼下估計也正如韓管家所說的那樣,民間的送孩子去讀書傳統尚未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