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二章 金蘭折(上)

西夏主力潰散的消息,比嵬名察哥和宗翰二人的首級更早傳到了東方。大捷的消息如西風般向東方吹來,漢政府對這次大捷的消息未加封鎖,所以一直關注著戰況的宋軍西北路人馬很快就得到消息,快馬加鞭地往建康匯報。

大宋君臣對西夏戰事的結果早有心理準備,畢竟漢夏國力的差別擺在那裏,但聽到消息後還是不免吃驚,覺得漢軍的勝利比他們預料中快了許多。無論是在中樞主政的秦、趙,還是在邊疆練兵的韓、嶽,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嵬名察哥一死,西夏之亡便無疑問。

西夏一滅,除去不值一哂的高麗,漢廷在海內便只剩下大宋和河南殘金兩個對手。也就是說,漢廷如果還要對外擴張,接下來就要移師向南了!折彥沖麾下的胡馬會踏到河南為止麽?折彥沖手中的漢刀會割了宗弼的人頭後就滿足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趙構和秦檜都覺得很懸。

為此,趙構召集群臣連續商議了好幾個日夜,甚至召喚正在通州練兵的韓世忠以作咨詢。

與此同時,建康的士大夫——尤其是青年學生在聽到消息後也起了很大的反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竟然公開慶賀,認為這是華夏民族收復甘隴的千年壯舉!甚至有學生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建議:趁機進軍河南,驅逐胡虜,全面恢復華夏的河山!這實在是一個有些不顧當政者喜惡的建議,不過,這些年來由於有漢廷這個號稱“言者無罪”的政權在北方作為榜樣和牽制,宋室對士大夫和學子的輿論都不好進行太過明顯的壓制,甚至還作出種種姿態籠絡士子學子之心。幾年下來,竟使建康輿論環境之寬松比起塘沽來亦不遜色,連一些有點犯皇帝逆鱗的話也有人敢公開倡說!驅逐胡虜、恢復河山的口號一出口,登時滿城哄傳,不久更影響到了宮內、相府和樞密的決策!

建康這個大宋的臨時行在裏,一內一外沿著截然不同的思路進行著各自的活動。在內,君臣們憂慮的是折彥沖會否南下,將帥們擔心的是宋軍能否抵擋住漢軍的攻擊;在外,學子門卻在高叫著華夏全面復興的口號,連上萬言書請朝廷趕緊出兵河南,趁此“千載難逢”之機,報父兄之仇、血靖康之辱、復北宋故都!

大宋君臣的商議秘而不宣,而士子們的口號卻通過種種途徑進入了相府,進入了皇宮。趙構一開始聽到這些建議,在朝時還微笑以對,退朝後便暴跳如雷。只是金軍對大宋有滅國俘君的奇恥大仇,治下士子有這樣的建議趙構非但不能當面駁斥,反而得笑臉相迎,標榜承繼趙氏正統乃是趙構統治東南的政治基石,對於這樣的輿論他是不敢輕否的。

慢慢地,開始有和趙構同心的大臣覺得青年士子、熱血學生們的建議未必不可行,他們認為,趁機伐金有三大好處:一是恢復被宗弼占據了的襄鄧故境,以保持湖廣防線的完整——若能奪取到南陽,對防範陜西、呼應漢中、翼護湖廣都大有好處;二是此舉可以響應之前大宋對大漢提出的“援鄰抗胡”建議——之前漢廷的官員士子對大宋的援鄰之說一直冷嘲熱諷,說趙宋是只說不做,現在進兵,正好為“援鄰”這個外交辭令作個馬後炮注解;至於第三個好處,則是借機討好境內的士子學子,為一向被看軟的趙構贏得武功之名。

劉豫提出這個建議後,趙構起初也覺得簡直是胡說八道,但他對劉豫素來信任,覺得劉豫和秦檜一樣是懂得為自己打算的人,所以對這樣的人所說的話還能往心裏去,就這樣一來二往,漸漸覺得這筆買賣很合算!趙構十分清楚宗弼的主力大部分集中在黃河沿線和山東西部,正與曹廣弼拉鋸,若自己從南方插他一刀,不但收復襄鄧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還可以保證受到反撲的可能性極低。

雖然朝中有大臣認為殘金和大宋是唇齒相依,但趙構和宗弼這對“唇齒”內部沖突太大,折彥沖若是攻擊宗弼,趙構連正式出兵援救的事也不好做。何況西夏的事情也讓趙構覺得要在折彥沖的全力進攻之下保住宗弼希望渺茫,搞不好還會向西夏一樣,讓折彥沖在滅亡宗弼之後擁有了繼續南下借口。

經過了一輪持續多日的輿論狂潮和君臣密議,大宋朝廷終於定下了因應此次西北大變的基調和對策。

首先是外交方面,趙構決定派遣重臣高調前往塘沽賀喜,以促進南北兩朝的友誼,盡量讓折彥沖沒有南下的借口。至於之前和宗弼的種種往來則徹底撇清,斷絕和宗弼勢力的所有聯系。

其次是政治方面,宋室越來越有漢廷味道的宣傳部門也將在境內進行輿論轟炸,引導士子建立起華夏同族異政之論,將言論引向對保存宋室政權有利的方向,特別是培養軍方對建康朝廷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