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零章 火急密奏(下)

當初宗翰派遣密使穿過重重阻隔,見到了宗弼,陳述宗翰四家聯合的意思,兩個政權一拍即合,很快就決定了要聯手,宗弼派出了密使給宗翰回話,表示自己會盡力拉攏大宋,在東南起兵呼應。

雲中、河南之間隔著河東、河北的廣大領土,金漢邊境上的民間聯系雖不是完全隔絕,但往來也十分困難,宗翰的密使能夠見到宗弼已屬僥幸,宗弼的使者就沒那麽好的運道了,幾個使者渡河以後各有遭遇,都遲遲沒法進入雲中,其中一個使者被大漢治下的景象所吸引,覺得再追隨殘金政權已經沒有前途,竟然向駐守河內的徐文變節,將自己所知全盤托出。

徐文得到消息後不敢怠慢,立刻將盤問的結果寫成密函,連同那個金國密使送到大名府,曹廣弼只審了兩個時辰,便馬上派了一隊兵馬送到塘沽來。

宗弼那個使者這時還在路上,徐文的密函、曹廣弼的奏報卻先到了。郭浩看了密奏的內容後哼道:“他們真是好大的胃口,竟然要四家聯手,分我大漢江山!”他雖是發怒,但喉音中微微發顫,想是心中實藏恐懼——他是副樞密使兼兵部尚書,對漢廷現在所面對的軍事局面知道得比其他幾位大臣更加清楚。

歐陽適道:“若這密使所供屬實,那……那剛來的這宋使、夏使便是不懷好意了!”

“他們不懷好意,那是很明顯的了!”折允武道:“現在要緊的是弄清楚他們到底聯手了未嘗。若是聯手,又將攻哪裏,在哪裏會師!宗弼的那個密使,必須趕緊召進京來,問個清楚。”

郭浩沉吟道:“從奏報的內容看來,這個密使不但徐文審問過,就是曹帥也審問過。召他到塘沽來是應該的,不過也未必能問出什麽新事情來。不過,從這個使者托出的消息看來,宗弼雖已決定聯手,但趙宋未必已經答應。還有西夏那邊,情況也未明。”

折允武問道:“那使者明明說四家已經決定聯手,郭大人為什麽說宋夏不一定已答應?”

“太子,我是從常理推斷。”郭浩道:“從這個使者的口供看來,宗翰、宗弼答應對方的條件都十分具體,相比之下,宋夏二國的要求和宗弼宗翰對宋夏二國的允諾則顯得十分寬泛,這分明是宗翰、宗弼還沒有說服乾順和趙構。”

韓昉卻搖了搖頭道:“不然!這個使者從開封出發的時候,宗弼顯然已和宗翰達成了默契,而宗翰、宗弼分別與夏、宋之間眉來眼去恐怕在更早之前就已經開始。那個使者又在河東兜兜轉轉了兩三個月,因見成功無望才到徐文處告密,再由徐文轉交到曹帥處,從曹帥轉交到我們處,又要經過一段時間。就算這個使者出發時他們與西夏、宋室尚未談妥,但這幾個月下來,情況可就難說了。”

幾個大臣聽了,都說有理,折允武問歐陽適:“四叔,這件事情,你看該如何應付?”

歐陽適沉思片刻,說道:“現在我們的好鋼好鐵全用在漠北這把刀上,既要平定大漠,又要同時應付雲中、河南、西夏、趙宋,那是萬萬不能!為今之計,只有以不變應萬變。”

折允武道:“以不變應萬變?”

歐陽適道:“漠北那邊用剛,我們這邊就該用柔。漠北那邊求勝,我們這邊便求和。一切都等大哥回來再說。在這之前不管發生什麽事情都好,我們都應該求穩而不是求勝,只要我們能支持大哥打完漠北的仗,支持到他回來,便是成功。”

韓昉、郭浩聽了都點頭道:“不錯。”韓昉道:“陛下出發之前就曾說過,我們只需穩住局面,就是立了大功!”

折允武道:“四叔的意思,是要向他們妥協?”

“大丈夫能屈能伸。”歐陽適道:“治國謀國,講究的是剛柔並濟,量力而行。今日之屈,為的是明日之伸。”

折允武道:“可我擔心一味示弱,反而會招來他們的攻擊。”

“柔,並不代表示弱。”歐陽適道:“那只是交涉時的一種技巧而已。只要處理得當,就能暫時將他們穩住。我們現在要的,就是一個拖字!”

郭浩聞言道:“元帥這個拖字,甚是點題。當下我們真的打不起仗,這仗一打,敗了是社稷淪亡,就是勝了,也是慘勝。所以若能拖下去,最好還是拖下去,拖得越久,對我們越有利。”

韓昉也嘆道:“不錯,也只有拖了。”

折允武環首看看幾個大臣,見他們不是面色凝重地說話,便是低頭沉思,心想:“他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其實他也明白,軍國大事,鬥的是實力,是國力,並不是能像坊間的說書那樣,能靠幾個智謀之士腦袋一拍就解決問題的。不過他之前仍然期待著這幾個大臣能想出更好的主意來,畢竟他們都比自己老辣,但討論的這個結果,雖在他的預料當中,卻讓他稍微覺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