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下)

陳顯回到府中,陳楚還未出發北上,陳顯將此事告訴兒子,建都一事,本是由陳楚負責物色商家,最近楊應麒讓他且將這件大事擱下,一切以北征優先,沒想到才過了不到幾天,又出現這等變故。

陳楚奇道:“這事怪了,韓昉怎麽提出這建議來,他什麽時候和歐陽家走一塊去了?”

陳顯說道:“韓昉為歐陽穿針引線,那只是表面文章,其實真正屬意歐陽北上的,還不是他。”

陳楚略加思索,心中更是訝異:“那難道是陛下?”

“多半如此。”陳顯說:“韓昉是到了陛下身邊後,才提出此事的。這件事就算不是陛下示意,也必是韓昉提出來後陛下同意了的。”

陳楚又不明白了:“可陛下為什麽要調歐陽北上京畿呢?他來了沒用!”

陳顯道:“怎麽沒用?”

陳楚道:“京畿文武分途,已經完善。不說楊七,就是父親以及幾位副相,任何一個站出來也都足以謀國,這麽多能人聚在一起,又有楊相作為首腦主持政務,太子為監國正順名位,已經是穩當得不能再穩當的格局了。至於武功,楊帥居中樞,曹帥守黃河,劉曲種趙諸將分守邊疆,也是個難得的好格局。我實在不明白陛下還要調歐陽進京做什麽,更不知道楊相和父親為何都表贊成。”

陳顯呵呵一笑道:“我兒,你的火候還是差了些許。我贊成此事,那是為了調和文武,而楊相卻未必是贊成此事,他多半也只是為了顧全大局而已。”

陳楚聽陳顯說出“調和文武”四個字,心裏揣摩,說道:“調和文武?如今我大漢文武不調麽?不會啊。樞密之楊帥、邊疆之曹帥,但凡有什麽事情,楊相都會盡量配合,這個大家都是看得到的;至於楊帥、曹帥之於楊相,那更是沒話說——楊相要推行政治革新,曹帥馬上自請削權,這等將相默契就是上下幾千年裏也找不到幾起!”

陳顯嘿了一聲道:“我兒,有些事,你看得比別人明白,比如曹帥自請削權這件事情,別人都只道他是為了自保,為了避嫌,卻不知其中還有配合楊相行政革新、中央集權的深意在。可是你弄明白了一層,怎麽就不再想深一層?”

“再想深一層?”

“不錯,將相和,乃是國之大幸,可是將相關系太過緊密,可未必是君之大幸!”

陳楚驚道:“難道陛下他……他不信任曹帥與二楊?”

陳顯微微一笑,道:“說不信任,太過了。但有些事情,最好能防範於未然,若等出了什麽事再作打算,那時可就晚了。君臣將相之間,做什麽都得有個度。”

陳楚恍然大悟,明白了陳顯方才所說的調和“文武”,乃是更高層次的文武,頷首道:“這麽說來,陛下調歐陽進京,根本就不是來幫忙的,而是來攪和的?”

陳顯微笑道:“不錯。”

“可是這樣……”陳楚道:“這樣於國事未必有利啊!”

陳顯笑道:“於國事,或有小誤。歐陽到了京畿會扯楊相的後腿,這點我看十分可能。但陛下這次畢竟是親征漠北,要犯大險,他一走,後方的大權就會落在楊相手中,太子年淺,楊相威望又太重,就算他們兄弟倆論情可以互相信任,但論到勢,終究不能不有所制約,所以如何維持好他們君相兄弟二人的信任,才是所有事情的重中之重!”

陳楚道:“所以楊相和爹爹為了顧全大局,才會答應了此事?”

“是啊。”陳顯嘆道:“歐陽適一來,不但楊相,正匯賢侄和我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陳楚道:“到時候孩兒怕已經北上,父親在塘沽,可得小心。”

陳顯哈哈笑道:“放心,放心,就是出什麽事情,論出頭鳥,必然先輪到陳正匯,論背後樹,卻是楊相。我將頭放低一些,急禍有陳正匯擋著,大難有楊相頂著,不會有事的。”又道:“其實論到塘沽的勢力,誰及得上楊相?真鬥起來,四將軍不是對手。四將軍與我畢竟賓主一場,我希望他莫要意氣用事,該收手時就收手,否則怕會難堪。”

不久折彥沖正式發布動員命令,宣告天下,禦駕親征。漢廷沒有向外界透露蕭鐵奴被圍可敦城一事,雖然一些消息靈通的人也猜到漠北的形勢可能不妙,但輿論的主方向還是被楊應麒牢牢掌控在手裏,在他的巧妙安排下,這第二次北征便被描述為主動出征,而不是被迫增援,而那些質疑漠北形勢不妙的輿論,則都被打入“奸細言論”“金寇謠言”的行列。

“出發,出發!向北,向北!”

各地學生們在一片大好形勢下被鼓動了起來,熱情高亢地贊美這次皇帝北征。

“這一次,一定要一鼓作氣將漠北納入版圖!胡漢一統,華夏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