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何謂善守之帥(下)

金軍在經過“折彥沖教訓”之後,放棄了之前四面開花的部署,重新回歸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上來。這個戰略部署的指導精神是:在壓制東海不得西進的同時,先瓦解漢部在內陸的武裝力量,然後再用內陸的人力、財力進攻東海。在這個戰略精神的指導下,金軍攻占河北、切斷河東軍團和東海的聯系以後便集中兵力圍攻太原。

華夏子弟的第二次太原保衛戰開始了。

和上一次的太原保衛戰相同,守軍都面臨著一定的恐慌,但和上一次的太原保衛戰不同的是,守軍擁有一個更懂得戰爭的領導集體。

雖然太原在幾年前才經歷過一次破城,但那次破城之後,金兵和稍後接手的漢軍都曾對這座名城進行增補,尤其是曹廣弼在過去幾個月的增築行動,基本上已讓這座河東名城恢復舊觀。

即便如此,曹廣弼也沒打算用太原的城墻來直接面對金軍的進攻。善守之將軍,不會消極地龜縮在城墻之內射箭投石。早在金兵還沒有犯及太原之前,曹廣弼就在太原及其周邊地區布下裏外三層的防禦圈子。

太原東側,有王彥駐守平定一帶,以消解金兵東路軍的正面攻擊;太原的東南側,有徐文駐守遼州,一邊是防範金軍東路軍從東南方向的進逼,同時也在保護隆德府與太原之間的聯系;太原的西側和西南側,則分布著大大小小共二十五座山地兵寨子,這些寨子多則一二千人,少不過百人,兵員多是經過訓練的本地人,分布在呂梁山一帶,以大寨阻截要道,而小寨則依靠大寨的資源補給在各條小路打遊擊,用這個辦法來使金軍無法輕易繞過這片並不好走的山地入侵汾河河谷——這是太原防禦圈外圍的基本情況。

在太原府境內,又可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種情況。

在正北方,從太原城到雁門關之間的廣袤地面早已清野,中間的石嶺、赤塘、三交口三道防線,分別布有一萬、五千、一萬的兵力,這三支部隊都是既堅韌又靈活,當金兵南下的兵力並不甚強大時,他們便將金兵進攻的攔截在外圍,保證太原不至於因為少數的兵力便被擾得雞犬不寧,當金兵以大軍南下時,這三道防線又可以層層消耗金軍進擊的鋒芒,在抵擋不住以後便散入山區變成騷擾敵後的部隊,一旦金兵退卻,這三支兵力又將重新占領石嶺、赤塘、三交。

在中部地區,曹廣弼又分別在狐突山、蒙山、殺熊嶺、麓台山等布置了數千到一萬人不等的部隊,這些據點就像一顆顆小珍珠一樣,和太原這顆大珍珠一起串成了一條防禦項鏈,將金軍的活動範圍盡量限制在太原府北部的山區中。

由於有北部和中部的兩道防線在,太原府南部的河谷地帶如清源、交城、太谷、祁縣等城市便是在太原府北部發生戰爭時也有可能保持正常的市井運作。其中,太原城西南榆次又是太原府內僅次於太原城的物資、兵力重地,這裏一方面是和太原城朝夕相聞、犄角為援,同時又負責向平定的王彥、遼州的徐文提供補給。汾河河谷和隆德府積聚的物資,都是通過這幾座南部縣城的轉運進出太原,使太原的各種軍用物資和民用物資不至於匱乏。在太原保衛戰最為激烈的時候,金軍也曾突入到這個地區,但每一次都是很快地突入又很快地被驅逐出去。

最後一道防線,才是太原城城墻。在擁有府內府外兩層防線的情況下,太原城便不是一座孤城。宗翰和宗弼能夠動用來進攻河東的兵馬,總數難以超過二十萬人;這二十萬人並非全部都是精銳,也不能全部用來進攻太原,就是金軍兵力最為集中的時候,用以圍攻太原防禦圈的兵馬也沒有超過十五萬人;十五萬人也沒法從一個方向、一個地點進入、攻擊,金軍被外圍據點牽制、阻擋的兵力常常是總兵力的一半以上,因此即使在金兵攻擊勢頭最強大的時候,抵達太原城下的兵力也沒有超過八萬人。八萬人的部隊,是沒法將太原城團團圍住的。

從雁門關到太原城之間的百裏之地無糧可因,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上百裏的糧草運輸已算是中長程,每為一名前線的戰士提供足夠的糧食補給,差不多就要用上一個民夫,宗翰要維持住太原城外八萬大軍的補給就得動用數以萬計的民夫,此外由於曹廣弼布下了對糧道進行騷擾的輕騎兵,所以宗翰還需要用大軍來維持這條糧道。即便如此,宗翰也不能確保太原城下的金軍能夠得到持續的後勤供應,所以金軍對太原的進攻是時而來時而去,在第二次太原保衛戰中並不存在像第一次守衛戰那樣長達數十日甚至上百日的圍城情況。圍城時間的長短是能否攻陷一座城池的關鍵因素,因為一旦撤圍,守軍便有機會對損毀的城防進行增補,讓攻擊方的上一次圍城變成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