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零章 大勝利的背後(上)(第2/2頁)

可就在這時,新漢政權在中原軍勢的另一個弱點又暴露了出來,那就是漢部在中原的民政有登州這樣一個臨時的行政中心,但其軍事系統卻缺乏一個有力的指揮中心!之所以會沒有這個中心,倒不是折彥沖、楊應麒缺乏考慮,折彥沖親自在東北主持大局,為了新政權內部政治的平衡而不能設立!

如果按照原來的防禦反擊方略,那麽新漢政權在中原各處的軍事部署可以說是沒有多少破綻的,因為燕雲軍、河東軍和齊魯軍雖然各有統帥,但事前既有默契,在防禦反擊戰中三方面彼此呼應的功能完全可以發揮出來。

但這個格局防守有余,要主動出擊便顯得有所不足。更何況現在是要將整體戰略從防守反擊忽然變為積極進攻,無論是曹廣弼、楊開遠還是宗潁都沒有足夠的權力來作出這個決策,而擁有最高決策權的折彥沖又遠在東北戰場,所以軍方決策層對新形勢便無法作出迅速的應變。

在軍方幾大巨頭裏面,一向以保守聞名的楊開遠是徹底反對臨時轉變攻守戰略的,在他看來,在他看來,過分順從這種不經深思熟慮的熱情,將會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和楊開遠相反,宗潁是主張主動出擊夾攻燕雲的。宗潁的這種考慮並不完全是一種短視。這時候新政權在中原的軍事力量和漢部的主力隊伍是不同的,他們中的大多數既不是一路跟隨折彥沖殺過來的死忠隊伍,也不是從漢部境內召集、訓練的正規軍,而大多是由起於草澤的豪傑集聚而成。這些人大多經歷過種師道時代到宗澤時代的幾次大創痛,而每次的大創痛幾乎都和舊宋政權的怯戰有關。

這種情況以各路義軍最為明顯,而王宣所率領軍隊裏這種風氣也很重,就是曹廣弼旗下的大多數河東軍兵將,也都是在“抗金”大旗而不是“擁漢”大旗的號召下團結起來的。

因為中原軍隊有這樣的情況存在,所以宗潁認為,如果在這種時候顯得太過保守,會讓兵將、官員誤會新漢政權和舊宋政權一樣怯戰,這不但會打擊中原幾個軍團的士氣,甚至會讓剛剛歸附不久的士紳離心!

“這兩派意見,都有道理……”回到隆德府不久的曹廣弼嘆了一口氣,對鄧肅道:“我和大哥在登州討論這個戰略的時候,將各種情況都考慮到了,甚至連我們在東北遭受慘敗的最差結果也預料到了。可我們沒想到,最終讓我們陷入麻煩的不是慘敗,而是大勝!”

鄧肅問:“那二將軍的意思,是繼續守備,還是進擊?”

曹廣弼沉吟道:“寧可出現事務上的危機,也不能打擊我們的士氣!更不能讓士紳們懷疑我們驅逐胡虜的決心!”

鄧肅道:“可是驅逐胡虜,也要按部就班一步步來啊。”

曹廣弼嘆道:“道理是這麽講,可人心不是這麽想的啊。有些道理,對著幾個人講得通,但對著天下人講不通!要成千上萬人狂躁起來容易,要已經狂躁了的百萬之眾冷靜下來卻難!”

鄧肅道:“那麽……打?”

曹廣弼道:“沒辦法,只好打了。”

盡管曹廣弼已有了開打的準備,不過他畢竟不像那群義軍一樣沖動,在“求穩”方面,曹廣弼和楊開遠並無二致。在決定進攻之前,他還是希望把各方面的準備做得妥妥帖帖。

不過,戰場上的事情,並不是某方面的主帥想如何便如何的。做好萬全準備的想法是人人都會有的,但並非人人有這個機會。只是這次逼得曹廣弼提前進軍的,不是來自敵方部隊的壓力,而是來己方部隊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