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五章 挖墻角(上)(第2/2頁)

他們到達汴梁時恰好四方勤王之師已集,金軍氣焰大見收斂,所以這些學子竟得以順利入城。曹廣弼見他們來到頗為訝異,問李郁道:“應麒打算幹什麽!讓他們來送死麽!”

李郁苦笑道:“這件事我也極力反對,奈何七將軍一意孤行,我說不動他啊!”

曹廣弼無奈,只好在告知了李綱、種師道以後將這一百多人編入助防的隊伍當中,與汴梁學生們為伍。

漢部治下的學生來赴大宋之難,這事沒半天功夫就傳遍了整個大梁城!由於先前有曹廣弼的行動打了底,汴梁的民眾都已對漢部產生了好感和信任,林翼趁機暗中攪火,把輿論的高潮一波又一波地推動起來,到後來連皇帝都驚動了,不但頒下賞賜,還接見了幾個學生代表以示安撫。

這一百多個學生其實沒什麽戰鬥力,雖然文化水平不錯,但在眼前的局面之下也未必有人能貢獻什麽奇謀妙計——可以說他們的來到對大宋的守戰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意義,但是在輿論上產生的效果卻難以低估!

對汴梁朝廷來講,海外學子來京助戰乃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這不但體現了天子德被四海,仁感天下,甚至可以視為某種祥瑞。

對汴梁軍民來講,漢部學生的到來進一步表明了大宋與漢部關系的密切,讓他們感到爭取漢部為援的希望又大了兩分。只有種師道和李綱這等明白人才清楚地知道:至今為止漢部的所有動作沒有一項是官方行動!如果說曹廣弼的到來對大宋來說還有提供諜報、參謀的用處,那這些學生的到來就完全是一種象征意義了。不過他們對此也不反感,因為這或多或少能夠振作大宋軍民的士氣。

但是,在這一切表象的掩蓋下還有另外一件在眼下顯得並不緊要卻影響深遠的事情在發生:漢部的學生一旦公開來汴,汴梁的學生勢必要與他們接觸。由於雙方大都是年輕沖動的學子,在面對金兵這個共同的強敵時真是有說不完的言語!管寧學舍的學生興沖沖地詢問先前戰局的具體情況,大宋的太學生也向他們打聽東北的政治格局以及漢部的情況。一開始雙方只是就事論事,但慢慢地就產生了摩擦和碰撞,部分頑固的學生敏感地發現這些漢部來的學生簡直無君無父!但也有部分太學生漸漸被那些新穎而有沖擊力的觀念所吸引,甚至產生了向往之心。

趙佶荼毒天下這時已有二十余年,當此國難之際,民心之所以沒有崩潰一來是因為面臨著一個極為可怕的外敵,二來也因為他們找不到更好的選擇——但現在,漢部的出現卻似乎隱隱展現了另外一條既能保家國、又能不左衽的道路。在往後的日子裏,當趙桓一家把天下事弄得越不可收拾,這種去宋趨漢的思想就越是明顯,而且日漸強烈。

不過,對於這件大事甚至連李綱、種師道這等人物一時間也都沒有留意到,因為這個時候他們的心思都貫注在宋、金兩軍的勝敗上面,而未能及時地發現楊應麒正對大宋皇室的墻根舉起了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