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危疑反復(上)

塘沽南部面向界河,由於大宋正與漢部交好,兩地來往略無阻滯,每天都有無數民間船只往來於滄州與塘沽之間。

鄧肅是在碼頭上讓楊應麒的幕僚追回來的,回來後兩人商議了半日,鄧肅也不管日已西斜,搶著上路。渡過界河,也不去會李應古了,直奔童貫的駐地。

到得高陽關,趙良嗣聽說他來,親自迎出城來,接了他去見童貫。路上趙良嗣道:“童太師甚是大量,雖不喜種氏為人,卻仍擢他為武翼郎,其所部人馬號‘忠武軍’。這件事情,太師可是給了歐陽將軍天大的面子!”見鄧肅眉頭緊皺,奇道:“鄧大人,如此還不滿意麽?”

鄧肅嘆道:“這件事情,現在已不急了!我心中另有急事,所以愁眉。”

趙良嗣微驚道:“又有什麽變故了麽?”

鄧肅壓低了聲音道:“李處溫已經接了童太師書信,決意投誠了。”

趙良嗣大喜道:“這是好事啊!”

鄧肅道:“本來是好事,但他立功心切,竟要提前發動兵變劫持蕭妃。七……四將軍怕事情會搞砸。”

趙良嗣聞言忙道:“若是如此,那我們的事情可就得加緊了!”

兩人見了童貫,稟知李處溫之事,童貫聽了也微感不悅,覺得李處溫太獨斷。趙良嗣道:“燕京至此相去三五百裏,我們便是要幫忙只怕也是來不及了,如今只能盼著李處溫計謀得成了。”

鄧肅道:“無論計謀成與不成,我們都不能作壁上觀。”

趙良嗣道:“鄧大人的意思,是要我們趕緊出兵為援麽?”

“不,”鄧肅道:“大軍之動乃是大事,不宜草率,不過眼下耶律淳方死,大遼邊將守臣無不心躁難安。‘四將軍’的意思,是不管李處溫成敗,我們都可先拉攏燕南兵將,以助王師聲威。”跟著說了策反高鳳、常勝軍之謀。

童貫聽說能不費力氣便招降燕地邊將,大感興趣,再聽鄧肅說願親入遼京招降高鳳、郭藥師,更是欣然,對鄧肅道:“上使如此為大宋出力,甚是令人敬佩。待本相回汴梁後定要奏明聖上,厚加封賞。”

趙良嗣一聽也道:“聽聞鄧大人本是宋人,如今為國奔走,多立奇功。他日若衣錦還鄉,必得重用。”他兩人這麽說,那是以高官厚祿來引誘鄧肅了。

若是幾個月前,鄧肅無論答應不答應,至少會頗為心動,這時卻有些煩,心道:“如今燕京大事就要爆發,你們還跟我扯這些!我若是貪圖富貴,當初就不會詩諷權貴、泛舟入海了!”但這時為大局計,卻不好去忤童貫的意,只是道:“此事以後再說。如今最急切的是平定燕雲!”

當下獻上計策:先由趙良嗣前往易州勸說高鳳,若高鳳爽快答應自然最好,若有支吾,則用他私通李處溫一事為要挾,不反也要逼得他反。同時鄧肅車駕前往涿州,只要高鳳投誠之事一傳開馬上入見郭藥師,策他同反。

這些都是不需費童貫半點力氣便能成就大功的計策,他如何不歡喜?便讓鄧肅去庫中自擇寶貨,以作收買高藥師等人之用。鄧肅也不客氣,到了庫中一看不禁呆了,他也不是感嘆這庫中寶物之多,而是感嘆這些寶物大多和漢部大有關聯:就算不是漢部所產,也多是經由漢部轉口到大宋——有些寶物邊角上所貼的漢部海關標簽甚至沒有撕下!

當日鄧、趙二人分別取了輕便貴重之物,持招降書信出國門,那邊童貫也命劉延慶整兵待發。鄧肅才到白溝,便有密子飛奔前來遞上鴿書。鄧肅打開一看,暗叫一聲苦,心道:“七將軍料事果然奇準!”

這封鴿書轉自塘沽,離楊應麒得到消息有所延後。當時楊應麒正簽批陳正匯、楊樸等人轉來的文書,忽然有幕僚疾步進來道:“七將軍!燕京的密子趙登來了!”

楊應麒吃了一驚道:“他怎麽來了?快傳!”

便見趙登滿面塵灰,跪倒在楊應麒面前呼道:“七將軍,小人趙登無能,小人該死!”

楊應麒喝道:“你怎麽沒半點消息就跑來了?鴿書也不先發一封?”

趙登痛聲道:“事出突然,我們只來得及把文件全部焚毀,卻沒能放飛鴿傳書。唉,我們在燕京數年的經營,卻因一時大意而毀於一旦!這、這……”說著竟痛哭起來。

楊應麒見他手指指甲裏都是泥土,衣服上頗見血跡,又驚嘆嘆感慨,說道:“這一路你一定極不容易。罷了,且莫悲痛,說說到底出了什麽事情。”

趙登止了淚,慘然道:“那日我們收到將軍的鴿書急信,趙觀大人便去見李處溫,婉轉勸他謹慎從事。但據趙觀大人轉述,李處溫當時只是微笑道:‘燕京之勢,非你所知。’趙觀大人見勸不住,只好先回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