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上京(第2/5頁)

這一路上,有耶律縱橫重兵保護,楊浩太太平平,再不曾發生什麽事故。

過了歸化州,就到了天嶺,這裏還屬於中原統治的時候,又把這裏叫做辭鄉嶺。嶺鄉嶺東西連亙,黃雲白草,縱目望去,不可窮極,到了此處,遠行之人都會心生茫然,不知這遙遙路途,自此下去,是否還有生還家鄉之間日,不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楊浩卻沒有這許多感慨,什麽歸化州、辭鄉嶺,好像到了天涯海角似的,不就是張家口麽,這才哪到哪兒啊,至於悲風傷秋的麽。這一去,他可是要去接回冬兒的,早就恨不得插翅飛到契丹上京,又哪會在乎這樣的舟車勞頓。

在漫漫草原上又走三四天,就到了黑榆林,盡管在楊浩心裏並不覺得這個地方有多遠,可是這時的地形地貌與後世大不相同,綿綿延延,不是無盡的草原,就是荒山僻嶺,人煙稀少,與後世到了荒涼的大漠沒多少區別,心裏的感受還是大不相同的。

再往前去,就是斜谷,翻過連綿五十多裏的高崖峻谷,過璜水,黑水,麝香河,又走了五六天,終於進入了契丹都城上京。

楊浩到了這裏開始有些焦慮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很快就要見到冬兒,心中難免急切,另一方面,迄今為止,他還沒有和冬兒取得聯系,如果徑上金殿見到冬兒,冬兒不知道楊浩就是丁浩,乍然見到了他,難免會露出馬腳。

雖說這並不是什麽見不得人的身份,也不致因此引來什麽殺身之禍,但是一旦讓蕭後知曉他們之間的身份,如果她肯放人也罷了,否則自己打算偷人的計劃勢必就難以施行,冬兒只要行蹤一失,那時自己就首當其沖成為懷疑目標了,還如何帶她離開?

可是他焦灼也沒有用,這一路上被契丹人護在中間,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監視之中,如果突然派出一個人單獨離開去找玉落,必會引起他們懷疑,再者玉落到底有沒有見到冬兒,他現在也沒有把握。

到了上京附近,人煙漸漸稠密,市鎮顯得繁華起來,待進了上京城,市井更加繁庶。到處都是房舍,卻也不乏帳篷,這裏的建築集中了契丹人的本來特色和定居之後的中原特色,顯得異國風味十足。

這裏也有坊市,一如中原汴梁,人口稠密,商賈雲集,契丹武士、漢服的士子行於街頭,相撲的、雜耍的在勾欄中賣力地表演著吸引客人,化緣的和尚、尼姑、道士也穿梭在行人中間。

自契丹立國之初,他們就有鑄錢,只不過以布為貨幣以物易物仍是坊市間交易的主流,這一點與此時的宋人常以絲綢代替貨幣來交易大體相同,都是為了彌補貨幣流通量的不足,而且絲綢和布匹的保值效果,比起貨幣來更加明顯一些。

還好,進了上京城,鴻臚寺、禮賓院趕來接迎,宋國來使們才發現契丹人的官制、禮儀與中原大體相同,並非毫不知禮的野蠻人。

他們並沒有馬上把楊浩帶入皇宮,而是先到禮賓院,更令楊浩等中原使節感到驚訝的是,禮賓院前竟還有契丹皇帝所派的使者持束帛“迎勞”,和中原一般無二。

當下住進禮賓院,契丹通事舍人與楊浩笑吟吟地對坐了,說道:“貴使遠來,一路辛苦,今日且休息一天,明日本官會來接迎貴使入宮。我皇偶染小恙,病體不適,會由皇後娘娘接見貴使。”

這位契丹通事舍人是個漢人,姓墨,名水痕。由於契丹人崇尚漢文化,上流人物都以通曉漢語為榮,他這母語自然沒有擱下,所以雖然自他爺爺輩上就已定居上京,但是漢語仍是字正腔圓。

楊浩見沒有馬上入宮,心中稍定,微笑拱手道:“多謝墨大人。楊某一路行來,多承貴國護送照顧,乏倒是不乏的,不過一路風塵,既要謁見貴國皇後娘娘,總要沐浴更衣,以示隆重,那便明日入宮遞交國書吧。”

墨舍人笑道:“如此甚好,那麽本官就先把明日接見貴使的事情再與貴使說一下,以免屆時忙中出錯,失了禮儀。”

“有勞墨大人。”

墨水痕咳嗽一聲,說道:“明日一早,本官會來迎接大人,引大人過承天門,候於五鳳樓外,使者隨員捧幣、玉及‘庭實’貢品。鼓樂齊奏,皇後娘娘升禦座,面南背北,接見貴使。貴使登樓,大人向皇後娘娘稽首行禮。我朝六宮尚官羅大人宣讀制書,宣敕命,中書侍郎率令史等捧案至貴使面前,貴使遞交國書,侍郎將國書置於案內呈交皇後。貴使再將貢物交禮官收下,並率隨行人員再拜行禮。接見完畢,貴者及隨員行禮退出,回禮賓院。次日,我皇後再設國宴,宴請貴使……”

楊浩聽見羅冬兒宣讀制書,宣敕命,心中不由一陣激動:“冬兒,我的小冬兒,你為我真是吃了太多的苦,官人來了,官人來接你回家,以後我們再也不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