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寄情山水

不兩日,魏王趙德昭的官船趕到盱眙,楊浩與盱眙縣令雲天笑前往碼頭接迎,把魏王迎進了知縣衙門。雲縣令迫不及待地要向魏王告狀,此番南下收糧的急先鋒楊浩卻是一臉悠然,渾不在意。

當初巡狩江淮道時,楊浩主張漫無目的,隨行隨止,慕容求醉擺出前輩嘴臉對他好一通教訓,卻受到楊浩的譏誚反駁,當時楊浩打的主意就是殺一儆百。

在任何一個朝代都不乏好官,也不乏臟官,哪怕吏治再清明的朝代,也因此,越是代表著巨大利益的職司衙門,貪官汙吏也就越多,楊浩深知就裏,他毫不擔心一路下來,會找不到那只儆猴的雞,只是他沒想到最後找到的竟然是鄧祖揚,鄧祖揚作為一個昏官,其履政能力固然不足,其本人的下場卻也實在可憐了些。

但是這次在泗洲停留那麽久,最後將那些貪官汙吏一網打盡,還是起到了應有的警懾作用,江淮諸道官吏們購運糧米的熱情空前高漲,糧紳們、米行糧市的牙人、官倉糴便司的小吏們也不敢肆無忌憚地勾結牟利了,如今只要各處建築的堰壩水閘能夠經得起實踐考驗,保障運河水路的暢通,那麽開封百萬居民無米下炊的窘境就能為之解決,所以楊浩此刻的心態是很平穩的。

至於淮陰縣和盱眙縣的爭糧風波,他是不大放在心上的,這幾日他也側面了解了一下,知道兩位縣令所言都是事實,淮陰縣遭災、盱眙縣豐收的年份,淮陰縣同樣悄悄派人到盱眙縣境內寄糴過糧米,如果盱眙縣自己的收購任務遇到了困難,同樣會派人加以阻撓,只不過尋常年份不似這一次朝廷下達糧米收購任務的急迫,所以彼此的矛盾不曾這樣激化過而已。既然這是官場痼疾,多少謀臣能吏能想不出兩全之策,他才懶得耗費腦筋。

這種心態,全然是因為痼疾難除,還是當日折子渝一番斥罵他的話起了作用?楊浩卻從未深思過,只是他的心態卻不知不覺產生了變化。女兒家的心思最是敏感,吳娃兒對他的這種轉變,已經隱隱約約有所察覺了。

魏王趙德昭被迎進知縣衙門後,雲知縣立即把本縣與淮陰縣的糾葛沖突向魏王做了稟告,言辭之間對淮陰縣遏糴的事情極為憤懣。趙德昭對這種事情同樣不甚了然,一聽之下只道那淮陰縣是在有意為難同僚,破壞朝廷收購大事,不禁勃然大怒,當即就申明他必嚴辦此事。

待那雲知縣歡天喜地的離去,慕容求醉、程羽等人便紛紛進言,向魏王說出了此中弊病形成的原因。魏王這才察覺自己年輕識淺,如此倉促表態太過冒失,這件事上,盱眙縣令固然沒錯,淮陰縣令卻也理直氣壯,內情形成的原因極其復雜,豈可輕易搬出欽差節鉞對淮陰縣粗暴幹涉?

可他堂堂一介王爺,又是代天巡獰的欽差大臣,剛剛拍胸脯打包票地要嚴辦此案,這時如何食言?趙德昭自知孟浪,又不知該如何收手,苦思半晌,忽地瞧見楊浩無所事事地坐在一邊,登時如見救星。

這一路下來可盡是楊浩為他出謀劃策,他才能劈波斬棘,一帆風順,在他想來楊浩定有辦法既能保全他的體面,又能化解淮陰、盱眙兩縣的糾紛,趙德昭立即和顏悅色的向楊浩問道:“楊院使,你先到了幾日,對此中情形定然是了解的,不知院使可有兩全之策以教本王?”

楊浩本想置身事外,沒想到他還是問到了自己頭上,略一猶豫,方欠身說道:“王爺,盱眙縣寄糴,淮陰縣遏糴,其目的都是為了朝廷,一顆忠心毋庸置疑,因此生了嫌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兩地糧米豐欠情況不同,這種糾葛本無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以下官之見,王爺遣一老成持重的官員,前往淮陰縣做一番調查,也就算是安撫了本縣雲知縣的心,同時也周全了淮陰李知縣的意,到那時再從中做個調停便是。兩縣都是為了朝廷,看在王爺面上,自然不會再生怨尤。至於雲知縣的難處,王爺身為巡狩大臣,可將其中情形稟奏於官家,代他請免一部分錢糧,雲知縣必然感激不盡。”

趙德昭一聽,欣然道:“楊院使所言有理,那麽……楊院使可願代本王一行?”

“呃……,下官這幾日舟船勞頓,有些水土不服,如今正在調養之中,恐難成行,況且……這一去是做和事佬的,下官性情急躁,難承重任,王爺應選一老成持重、素孚人望的官員,才是最好的人選。”

“老成持重、素孚人望?”

趙德昭瞟了眼坐在一旁帶死不活的三司使楚昭輔,老楚知道如今糧荒解決有望,自己一顆狗頭算是保住了,可這三司使的官兒是肯定當不下去了,只要一回京就得被罷免,剛出京時他整日想著怎樣為自己料理後事,如何困厄有解,他就整日想著如何為自己找一條後路。這幾日他不斷地寫信回京,正讓家人四處走動,忙著為自己疏通關系呢,自家的火都救不過來,哪有心思給旁人滅火?